杨世滨:新理念新模式助经编设计大赛走得更远
生意社3月18日讯 海宁•中国经编设计大赛自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三届。2009第四届海宁•中国经编设计大赛在历时近8个月的缜密策划和周密准备后,大赛决赛及颁奖晚会将于4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目前各界人士正共同期盼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作为大赛主办方,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对大赛给予了大量指导和大力支持,近日,《纺织服装周刊》专访了大赛主办方负责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
回顾成绩令人振奋
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宽敞的会议室内,采访一开始,杨世滨便如数家珍般地回顾起了几届大赛的情况。他说,大赛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影响力也在逐年提高。首先从参赛作品方面讲,第一届是近1000份,第二届是1800份,第三届是2200份,而今年则超过了2500份。从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国别看,到去年为止,涉及1个国家,而今年则是7个国家、131个地区、134个学校。另外从国内参与企业所涉及的区域来讲,已经远不只是浙江海宁经编产业集群,而是扩展到江苏常熟、福建长乐、浙江绍兴等等区域,以及包括以江苏常州为代表的经编聚集地的广大企业,形成了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等各方面紧密结合的大赛。不可否认,经编设计大赛已经成为我国针织行业一道抢眼的独特风景线,而且这道风景线将在未来的时光里越发闪耀她的绚丽光彩。
总结目前成绩取得的原因,杨世滨认为:经编作为针织业的一个分支,不但在行业内所占比重较小,而且作为一个高专业化的词汇,在几年前也只有业界的少部分人知道,可以说终端消费者对其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经编是什么。而目前我们却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院校增开了经编课程,大部分经编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终端消费者所知晓、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经编设计大赛连续多年举办的成果。另外,推动大赛和推动经编概念的另一主要因素便是传媒。杨世滨解释到,在一个新生事物不被大众广泛知晓的情况下,传媒往往是最好的传递信息的途径。纵览几年来大赛走过的历程,对大赛给予报道的单位从最初的仅浙江海宁及周遍区域的几家,继而发展到全国性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上百家,每届设计大赛的宣传都会给更多的人以接触大赛、认识大赛、认识经编的机会,大赛的知名度也随之大幅提高。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决定把经编设计大赛作为其每年的重点报道活动之一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赛的组织工作。大赛组织工作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赛的成功度,也可以说大赛承办、组织单位对大赛完善的、高精准度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大赛的品牌附加值。杨世滨说,几届大赛的承办单位都很有特点,今年的大赛在东华大学举行,应该说是更具一定优势。
新理念引领新模式
在总结了大赛成功举办的直接原因后,杨世滨重点向记者谈到了大赛成功举行的一个决定性的内在因素。“经编设计大赛尝试和成功实践了一个新的模式,而这一新活动模式是在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中形成的,经编设计大赛的连续成功举办正是该理念的直接推动和支撑。”
杨世滨具体解释到,行业内的活动几乎每天、每周都有,但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的,但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就是活动的内支撑力不够。因为一般活动多是行业企业牵头,或联合某些相应机构、或邀请行业协会参与,一个活动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很少有继续搞的意识,因为毕竟一个活动的成功和持久性更多凭借的是占有资源的多少。而经编设计大赛之所以能够持久并一届比一届红火,就是因为大赛实践了一个新的模式:协会、政府、企业一起发起、一起搞。这样,协会、政府的角色就从原来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协会从原来只做为一个平台而变成了一种资源,融合到活动中。资源孵化的效应是无限大的,我们目前看到的大赛效果就是资源再孵化后的效果。这一点,在每届大赛的策划执行过程中体现得最突出。“从每届大赛的策划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大赛前的新闻发布会、大赛中的参赛作品评审、颁奖晚会的举行等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的领导都会出席,并给出大量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大赛把正方向、及时完善的保证。”杨世滨说,同时,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对大赛的全力投入也是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经编分会每年都会有8个月的时间投入在大赛的策划、实施上。这一模式目前已被其他行业协会所关注和认可,很有可能在其他行业内加以推广。
“哪个活动能持续地占有这种资源,哪个活动的长久性和提升就有了保障。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新理念的形成。经编设计大赛依据这一全新理念、以及这一理念引领下的新模式成功走过了前几届。我相信以后的大赛也会越办越好,走得更远。”杨世滨对大赛充满了信心。
区域、行业企业受益最大
谈到大赛对行业的贡献,杨世滨认为首先受益的还是浙江海宁的经编企业和海宁市政府。统计数字表明,举办经编设计大赛后,海宁经编业的产值和利润都有所增加。尽管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压下,海宁经编业利润和产值仍增长了约20%,这在全国的经编集群地中是首屈一指的。另外,海宁市政府先前有海宁观潮、皮革之都,家纺名城3张区域招牌对外显示其区域魅力,而现在却有了4张,另一张便是经编之都。海宁经编业起步最晚,但发展最快,经编之都目前已经成了与海宁观潮、皮革之都、家纺名城具有同等含金量的区域招牌。尤其是去年,海宁经编业在国家赈灾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因为国内帐篷布供应不足,海宁的经编篷盖布被大量使用在了赈灾帐篷的生产上。据统计,2008年海宁共为四川灾区提供篷盖布3600吨。
持续推进不动摇
当记者问到第五届大赛结束后的打算时,杨世滨不加思考斩钉截铁地回答:“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搞下去,总体脉络不变,最终目标––推动行业发展不变。”
他说,接下来的大赛规划已经在酝酿之中,现在是第四届,在第五届大赛准备过程中,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大赛组委会各方就将开始对大赛未来规划的商讨。但大赛的主题脉络不会变,活动的最终目标不会变,同时会加入和整合更多能够推动大赛、推动行业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比如,从目前情况看,不论是经编原料、辅料企业,还是经编设备企业,以及经编产品应用领域的企业都已对大赛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有意愿参与其中,所以,整合更多的有利于大赛、有利于经编行业发展的各种有效资源将是大赛未来规划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大赛商业化运作能够成功、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谁推动谁受益,变短期投入为长期战略投入,并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