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新闻调查:新政之下 纺织业如何过冬
生意社3月19日讯 春意渐浓,但纺织行业却“乍暖还寒”。
2月下旬,春寒料峭。我们从老纺织基地邯郸一路北上,邢台、石家庄、保定……对我省纺织企业展开深入调查。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困境中他们怎样逆势而动?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能否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
困境:
只有1/3的企业在艰难支撑
“春节过后,邯郸市的纺织企业除了棉三正月初六正常开工外,其余的都是近日刚刚开工。”2月19日,邯郸海盛威纺织印染集团副总经理李学耕忧虑地说,即使企业陆续开工,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停台现象,设备运转率较低。
和邯郸一样,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地纺织企业均出现了“开门不开工”的现象:80%的企业因为没有订单,开门后只是在检修设备,并没能真正生产。
“目前纺织行业,2/3的企业已经不挣钱甚至亏损,只有1/3的企业艰难支撑,利润率也仅在6%至8%之间。”邢台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这样说。
85%以上产品靠出口的常山集团,在全国“两会”前刚刚结束的无锡订货会上,只拿到1亿元订单,而以往企业至少能拿到2亿元以上。“当前,我省国有纺织企业最大的困难是包袱沉重,其中最头疼的就是富余人员安置问题,特别是企业改组改制、退市搬迁后这个问题越发突出。”常山集团董事长汤彰明说。而省纺织行业协会魏拥军则分析说,当前纺织行业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国际市场因金融危机需求萎缩,纺织业已陷入“多面夹击”的境地。
冬练:
先蹲后跳积蓄能量
一片萧条中,常山股份表现不俗: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利税2.82亿元,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8.42%,纺织品产销率达100%,试织新品近1400个。
“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过冬的方法,在危机中无所作为。”汤彰明认为,面对“严冬”,企业面临“冬眠”和“冬练”两种选择,他们选择的是后者。
早春时节,宁纺集团的服装加工车间机声隆隆,女工们的操作紧张而有序,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据介绍,企业的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之后。
“先蹲后跳,积蓄能量。”徐建林说,当前宁纺的国外订单逐步萎缩,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苦练内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设备工艺改造,大量招纳人才。当南方不少服装加工厂倒闭的时候,他们却凭借技术优势,承接了大量向北方转移的加工订单。
2月26日,在高阳县宏润新型面料公司的一个车间,一排排的纺纱机一眼望不到边,工人正在忙着安装设备。“6万锭的纺纱设备、两万锭的捻线机,均属当前国内先进设备,价值在1亿元以上,可我们只花了50万元。”董事长王超说。
原来,这些设备是年初刚刚从北京京棉集团运来的。受金融危机影响,京棉加快了外迁步伐。宏润公司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与京棉接洽,抓住纺织行业处于低潮期的机遇实现低成本扩张。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同时,他们还抓住部分纺织企业停产减产的机遇,大量招收高端纺织人才和熟练工人。仅春节期间,就招收了2000多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