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开始走出国门受到重视
而在国内,虽然不断有城市宣称要打造时装之都、不断有所谓的“大师”出现、不断有各种绚烂夺目的时装秀举行、不断有时装设计师获得各种荣誉,但是基于如此之大的、多元化构成的中国市场,至今还没有哪一个时装设计师能够赢得像国外大牌设计师那般在公众中的地位,更没有哪个时装设计师能够对中国的时装流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在中国时装设计师为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而奋斗的过程中,和国外的时装设计师们一样,相当无奈、不可避免地借助影视歌明星和文化名人的消费来赢得公众对自己的价值认同。
而和国外同行一样是高端消费的上流人群不同,中国时装设计师们并没有谋得与其职业身份相匹配的社会地位,隐身于明星的背后做无名英雄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甚至会因为一些明星的缘故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一如这次郭培的知名度被迫提升,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消费群体的认知不公
在当代社会中,诸多职业的价值体现在公众的认同,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份子,时装设计师也不免如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流行趋势资讯,去现场观看时装发布等现象,客观上提升了设计师们的社会价值,但这一职业在消费群体中的被认知度并没有如想象般提高。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的消费群体中,因为国人传统的面子问题以及当代的新拜金主义影响,造就了一大批穿“A货”充大牌的人,以及类似“A货”的仿制品的泛滥,“我当然知道它不是真的,但是我买不起真的,所以只好选择这些替代品”成了太多人消费“A货”的理由。在所谓的名流阶层,这些年来也曝光了诸多影视明星主动拿着某品牌的服装样式去找设计师工作室改动的行为,甚至还有一些人穿着此类的服装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某重要社交场合。同样很难说,在网上曝光的郭培事件中,那些对设计师进行激烈批判的网民中就一定没有消费“A货”的人,在笔者看来,可能恰恰相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着明显标识的假冒品牌服装,坐在电脑面前参与对设计师作品的讨论,这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诸多在网上兴高采烈地评价郭培的网民可能忘记了老祖宗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也包括若干成为设计师作品载体的大小明星们。假如没有消费群体对于一些特定的、明显特征的服装产品的需求,设计师们是很难自己主动去提供如此的服务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这一理论是相当实际的。
在面对如此的庞大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要求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设计师与消费者们冠冕堂皇的道德选择完全不同,似乎并不可能。
原创和抄袭是个悖论
就网民热炒的焦点来说,现在加诸在郭培以及其他设计师身上的便是抄袭二字,与之相对的,便有人重新用原创来说事。什么是原创,什么是抄袭,在目前似乎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
假如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人类很难存在真正的原创,每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都存在对前人知识和智慧的复制与抄袭,这两个词语最终体现的差异在于,一个重在表达存在个体的自我特征,而另一个是全面的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模仿与抄袭是原创的必然经历,原创具有唯我性,但不具有排它性,所谓的原创需要经历模仿、实践、独立的思想体现三个阶段。正如郭培在回答网络笔者提问时所言:“原创和抄袭并不是看表面就能界定的。”
不论国内国外,在时装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其作品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对某些优秀东西的借鉴,这种行为很难界定为抄袭。可能正是由于一个群体对某种事物的借鉴,才会形成流行趋势的风行。
与之类似的,近年来在全球服装品牌中影响强大的品牌ZARA认为经营服装根本没有必要寻求创新设计,因为几乎所有的时装公司每年都会公布不计其数的新款服装。它的设计原则或许对国内的时装设计师和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抄袭、抄袭和抄袭,但要动脑筋地抄袭。ZARA聘请专业设计人员,从米兰、巴黎收集时尚资讯,每年推出的一万多种新品有多少是其他品牌的智慧结晶不得而知,但其律师团每年在全球忙碌于知识产权官司的事实,可能会说明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