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保护主义弥漫英国服装界
生意社3月25日讯 米字旗成为今年英国服装市场上的一个流行符号;保罗·史密斯新推出的印有伦敦标志的围巾也成为抢手货;几周前,英国《卫报》的周末特刊打出醒目的大标题:《英国女人,你的设计师需要你!》
随着经济衰退、失业率激增,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支持国货,选购本土品牌。据路透社报道,今年以来,伦敦的各大商场不再追捧法国和意大利品牌,英国本土品牌受到更多关注,而伦敦此前却正是以引领多元文化潮流为傲。伦敦某奢侈品商场负责采购的阿曼达·韦尔说,薇薇安·韦斯特伍德和保罗·史密斯这两个英国品牌在本季的市场表现最为强劲。
韦尔说,有明显的英国标志的饰物都十分畅销。同时,具有一定购买力的中产阶级也对本土设计师的作品颇感兴趣,动辄几百英镑的服饰配件吸引了大批中产阶级顾客。
不过,英国服装界这股买国货的风潮似乎尚未吹出国门。尽管法国政府向国内汽车企业提供援助资金,并要求其承诺确保国内就业等做法被欧盟批评是保护主义抬头,但法国服装业并没有受政府影响,不少设计师和零售商均表示,并无选择法国品牌的特别倾向。
世界银行近期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尽管去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宣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自那时起,二十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措施。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经济孤立主义将导致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恶性循环。”
在历史上,爱国主义被引入服装业的例子屡见不鲜。20世纪上半叶,为对抗英国殖民者、抵制英国货,圣雄甘地就曾号召印度人民买自己织的土布。但是,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还以服饰为例,英国巴宝莉2008年第四季度在亚洲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3%,亚洲地区已成为这一品牌最活跃的市场,紧随其后的是中东地区。
从生产环节来看,英国顶级品牌的一套晚装,其剪裁、刺绣、后期加工可能在几个国家完成,而这些品牌的设计师更是来自不同国家。
路透社的报道总结说,一个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创意产业,如果继续沿着只认可本土商品的道路走下去,将必然是个错误。
值得玩味的是,《卫报》鼓励本国妇女购买本土品牌的特刊上,重点推介了本土著名设计师斯特拉·麦卡特尼的同名品牌,但事实上,这一品牌其实隶属于源自意大利的古奇集团,而古奇集团已于几年前被法国奢侈品巨头PPR集团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