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蓝池见证百年染艺
生意社3月27日讯 雪白的布料放入盛满蓝靛的大缸,浸泡许久后便变身为美丽的蓝色布料。从清代起,这样的手工染布技艺开始在民间盛行。近日,江油市文管所在彰明镇沙棠村发现的一批清代蓝池,成为见证江油手工业发展历史的证据。
开阔的田野上花红柳绿。沙棠村二组的蓝池隐身在田地里,很不起眼。现存的三口蓝池仅有一口保存完好,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破损。但依旧能从外观看出其结构的特殊之处。
一个完整的蓝池通常由3部分组成:一个外径1.14米、厚0.31米、高0.8米的灰落池(用于生产石灰水),一口外径4.55米的浸泡池,以及一口方形的沉淀池。3口池依次向下呈梯级分布,都有小孔相通。
绵阳市考古队队长宋建民认为,蓝池采用沙石、糯米浆、石灰等材料混合搅拌堆砌而成,主要用于生产蓝靛,而蓝靛主要来源于青黛。历史上,江油附子非常有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记载了其种植。当时,江油附子与青黛间作。江油附子主要用于中药,青黛提取物蓝靛主要用于印染。而中国印染业起源于汉代,到明清时期才流行于民间。沙棠村的蓝池最晚应建于清代。
沙棠村文书王开模曾跟着长辈学习过蓝靛的制作。在他的记忆中,该村及邻近5个村的蓝池多达26口,当年家家户户围着池子制作蓝靛的场面,甚为壮观。
蓝靛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但用料却十分讲究。每年秋季,当地百姓将采摘来的蓝子叶片、嫩枝放进大池子,用清水浸泡10天左右,将渣捞起堆在池子四周,然后从上面的小池子里放下石灰水再次浸泡。之后,再进行搅拌,将产生的泡沫排进方形沉淀池进行沉淀,最后剩下的沉淀物,就是蓝靛。
宋建民说,江油的蓝靛手工艺制作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清代初年,广东的一个染布匠沈龙元入川到江油,在六合场新开一家染坊,能染蓝色、双蓝色、浅蓝色、青色4种颜色。染坊带动当地村民制作蓝靛,逐渐形成产业。早些年前,中坝镇有两个大的市场,其中一个就是蓝靛市。在这个市场上,众多商号将民间生产的蓝靛收购并切块包装后,分售给全国各地商贩。
由于盛产蓝靛,江油的染坊业也极为发达。上世纪40年代,中坝镇上以蓝靛加工染土窄布的染坊达14家,吸引了遂宁、德阳等地的布贩来加工,镇上还因此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染坊街(今名外西街)。
后来,随着化学染料的兴起,各种鲜艳的色彩取代了单调的蓝靛,蓝靛逐渐淡出印染行业,江油民间的蓝池工艺也由此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蓝靛在当地少量用于纺织业,更多则成为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