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风险加大 商务部急召中国信保谋对策
对此,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们建议采用托收结算方式的出口企业,要做好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根据进口商资信能力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托收方式,尽量选择即期付款方式,或者增加代收行担保,积极防范托收结算风险。”
商务部方面提示,企业在采用信用证结算时,应该及时了解信用证开证银行资信状况,特别是对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地区的中小商业银行开具的信用证,要重视附加条款对信用证兑付的影响,必要时可要求有实力的银行保兑,降低信用证结算风险。
中国信保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全球银行纷纷被降级的情况下,出口贸易中涉及信用证结算等银行信用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短期内信用证结算方式也不再具有原来的信用程度。应该注意风险。”
对此,《通知》明确指出,应当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收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将如何更好地担当起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责受到关注。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目前较为严峻的外贸形势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政策性保险的支持作用,政府应该拿出钱来帮助企业投保,减轻企业的负担,这才是积极鼓励企业参保的方式。”
中国信保赔付压力在增大
目前,中国信保是国内唯一一家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一直承担对国内出口企业分担风险的责任。
2008年中国信保总承保金额达到626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了58%,但同期赔款支出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总保额达到37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赔付支出近1.1亿美元,赔付率高达85.9%,同比大增。
记者注意到,2008年底,中国信保公布了《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在该报告中显示,全球有48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上升、风险评级调降,调降规模达到了25%,调降幅度之大已创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降风险评级的许多国家都是市场经济相对成熟、传统上出口风险较低的发达国家,其中首次调低了美国风险评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中国信保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去年开始,我国出口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损失大幅增加。从中国信保接到的企业报案情况来看,纺织类和机电类商品的报损金额最多,均已超过千万美元。对美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报损案件普遍具有金额较大、纠纷严重、破产频发和诉讼案多等特点。”
据中国信保的数据显示,2008年涉及美国买家报告损失1.56亿美元,增长了150%,而涉及欧洲买家报告损失1.7亿美元,更是增长了206%。
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了一个单季的反常现象,即2008年10月起,中国信保的新签保单增速加快(超过正常状态月新签保单数量100%),其中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主,显示信用保险需求迅速增长,四季度新签保单保费贡献近20%,大大超出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