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还是“世界第一”
郑永刚透露,今年杉杉将更多地利用不同金融手段来保障企业的资金链充沛畅通,也将更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杜钰洲:正确看待大众消费
郑永刚:国际品牌“中国化”
产业升级是否意味着中国服装应该提价?杜钰洲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服装是否涨价要由市场决定,不是想涨就能涨的。低价并不意味着品质差,而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不能把大众消费理解为低档货,没钱的消费者才会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消费者都在大量消费物美价廉的中国服装。”
杜钰洲举了一个例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河南有个服装产业集群却非常红火,当地都是小企业,每个企业一般有20多个工人,生产的服装很便宜,但销售却很好。这说明消费者需要不同层次的服装,我们不能一味提高产品档次。“服装行业是竞争行业,应该在竞争中促进产业提升。”杜钰洲说。
郑永刚补充说,从产业角度讲,企业之间应该优胜劣汰;从国家角度讲,要保护服装业,这两个并不矛盾——通过产业升级,行业整体获得竞争力;通过国家保护,小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可以解决大批就业。
郑永刚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品质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是价格还是低于价值。这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是个整个国家的发展相关的,国家是最大的品牌。中国服装品牌需要一个成长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有信心。这次金融危机将把一部分消费国际品牌的消费者拉回国内,消费者将重新审视中国服装品牌。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不像过去仅仅是加工,而是参与到设计、运作品牌的整个过程。很多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都是由中国企业在运作,世界品牌必须本土化,消费者不明白这个道理。
杜钰洲指出,品牌的价值包括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品牌加工没问题,但创造力差一点,品牌销售更差一点,离真正走出去还有距离。我们还需要学习国外大牌的经验。
另外,杜钰洲还介绍,经济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想出了很多应对的办法,协会正在向行业推广好的做法。目前发展好的的企业中,不少是既有内销又有外销,这样的企业创造力比较强,转型比较快,一旦出口订单减少,就可以以内销品牌带动加工。内销品牌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加工型小企业,拉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由此国家可以更多扶持中小企业,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