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鞋服业四大集群地出现联动
对于泉州纺织服装产业来说,品牌运作及渠道建设经过了多年来的夯实,在全球市场已获得了稳定的份额。而面料则是泉州纺织服装业的一个“短板”,近年来一些附加值高的面料研发才刚刚起步。
早前,盖奇集团就和海天轻纺签订了一份合作合同,这是一个典型产业链的竞合之作。盖奇集团董事长王衍筑介绍说,自己企业内部也有上、中、下游之分,成衣是下游产品、面料是中游产品,而面料又与原材料相关,原材料和各种纤维、棉相关。由于知道海天轻纺和杜邦合作研发玉米纤维,王衍筑就有意识地要跟紧他们,因为杜邦是国际上领导纺织业潮流的企业,和他们合作,自己企业的产品就有了“一个跟上潮流的依靠”。
上下游间的整合也在进行着。福建锦兴集团与永安市中泰化纤纺织有限公司以及厦门华诚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收购德荣纺织公司的前身企业,重新组建了德荣纺织公司。随后,经过时间长达一年多的企业内部整合之后,3家企业再次向德荣纺织追加投资2亿多元,引进大量最先进的日本纺织机械,全面开始了重建工作。
本地产业链之间的竞合步伐没有停下,国际的面料企业整合也开启了。石狮市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与日本泷定名古屋株式会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开发纯棉系列高档男、女装面料,实现技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四大产区实施联动
相比企业间单体的资源整合,泉州、广州、温州以及宁波等纺织服装集群地的竞合大戏无疑更普遍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宁波、温州和泉州的服装业都以男装为主,三地的服装产业实力都很雄厚。前年,泉州纺织服装商会组织30位老总考察江浙名企,实现了宁波、温州和泉州三大男装基地的首次高层联动。
随后,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亲自挂帅的考察团来泉走访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为温州加工制造型企业寻求贴牌和代工的机会,推动两地深度合作模式的形成。
而国内的另一服装劲旅广东,去年超过80人的广东服装老板团集体来访泉州。专家认为,在品牌转型与外贸危机两大门槛前,广东企业与泉州的这次碰撞,意义远不止于业界的相互取长补短,更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合作打开窗口。
事实上,服装业界已出现“泉州品牌+温州制造”、“泉州品牌+广东加工”的区域合作趋势,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王启明建议对此要加以支持和引导。
他说,泉州企业擅长打造品牌,温州企业精于制作,广东企业善于专业加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同时泉州企业也可承接温州西服、衬衫等品牌服装的加工生产,以利于泉州服装生产向多类别发展。广东设计人才队伍强大,泉州品牌所亟需的研发设计团队可从广东获得。
记者了解到,泉州石狮一服装品牌与广东中山及江苏常熟三家服装企业联合在上海成立一个统一的品牌联合运营中心,进行跨区域的产业品牌横向资源整合,对生产、流通、传播等环节进行改革,达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有关专业人士认为,福建、广东、江苏是中国三个最具服装产业代表性的区域,三个品牌组成战略同盟,在全国推出“3+1品牌运营战略模式”,是对传统服装经营模式的一种颠覆,有利于创造更宽的市场销售渠道,赢得更多的终端市场。
他分析,在全球化环境下,城市之间更需要区域间的信息沟通,一个地区的某些特质可能成为另一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如北京的展会、媒体可以被上海的服装企业借用,上海的行业贸易优势也可能为北京的企业所利用。
一个产业集群,本来就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形成的群落,自然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有研发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研发,有市场优势的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有生产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制造。缺乏共同行动效应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普遍特征或共同特征。如果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化瞄准的仅仅是国内市场,那我们就无须大加非议。要想将这种区域化发展推向国际市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区域在整体上处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这一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行业和政府都感觉到只有进行企业、行业间的合作,进行城市间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区域品牌的打造和区域间的合作会让企业有更清晰的发展目标,形成新的企业间合作关系,获得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