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中国提高出口退税率 或仅具象征意义
生意社4月2日讯 从4月1日起,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资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再度上调。在中国财政部、税务总局3月28日联合发布的“通知”中,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将上调至16%,逼近最高点17%。
政策指向非常明确,无非是刺激上述产业的出口增量。
单就纺织、服装业而言,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理论上将给全行业带来百亿元人民币增益。但须看到,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正面效应还受其他市场因素影响,能否改善出口,还待后市观察。
据中国海关统计,2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降24.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更糟糕的是,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4个月下降,今年1月降幅高达29%。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且还没有看到任何复苏迹象。不唯如此,据中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去年10月以来,中国吸收外资已连续5个月下降,最高降幅也在20%以上。
众所周知,贸易、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实的尴尬是,贸易、投资双降,内需的拉动效应还不明显。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今年“保8”形势严峻。所以,中国会利用贸易大国的惯性,通过政策刺激助推外贸。
不过,从宏观形势看,这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或仅具象征意义。因为,制约中国外贸下滑的根源是全球需求下降,包括主要贸易伙伴对华传统商品的需求。以欧盟为例,其对中国的大笔采购合同欢欣鼓舞,但对进口中国商品缺少动力。近期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主要也伤及中国。日本与中国同属出口导向型,两国贸易上相克。而参与伦敦峰会的20国中,已有17国启动了贸易保护壁垒,中国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所以,当前中国的外贸情势比任何时候都糟糕,作为全球化最快的国家,缺乏好的外需环境,内部政策再具诱惑力也枉然。
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已先后3次调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即使有一定的外需市场,每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后,其政策效应也会被外商的价格打压所抵消。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出口退税率的提高除面临采购商下调价格外,还须承受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美元政策性贬值——近期美联储启动“印钞机”救市,导致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收益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尽管提高了人民币的地位,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但也挤压中国的出口;二是美欧的“财政倾销”指责此前中国以“反贸易保护主义先锋”为国际社会称道,但此举可能反使中国的贸易处境更为恶劣;三是中国出口退税率已进行了6次调整的实践证明效果寥寥。
出口退税率提高很容易诱发负面结果,需慎重以对。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调整外贸的重点是调结构,严控“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长期来看,这样的贸易政策有助于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业的技术含量。
在金融危机情境下,是为了眼前利益而追求外贸量的增值,还是忍住阵痛坚持质的升华,这也是决策者亟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