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逆势“缺工”显现的城市化机遇
“订单式培训”
除了当地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外,一些在外务工多年的农民工也回来创业,仅在竹篙镇就已有10多家制衣、制鞋的作坊企业。
虽有这么大的用工需求,但能够直接上岗的熟手少之又少,因为在外务工人员很少愿意在本县就业。即使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返乡的农民工,进入县内企业工作的也不多。而本地的劳动力,很多根本就没出去打过工。
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金堂县相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主要开展以缝纫、建筑工为主的“订单式培训”,为园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
“根据我们的产业结构,我们重点培训制衣、制鞋工人,采取‘培训下乡’的办法——乡镇上组织二三十个人,我们就可以开班,并把培训设备送到乡镇去。”彭勇说,另外,目前成都市向每个有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发放了500元的就业培训券,返乡农民工还可以拿着它选择很多其他专业。
彭勇说,大量普工找工作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金融危机下,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有技术的就好找工作,没有技能的,收入低而且找工作难。
内陆中小城市:城市化的着力点
当然,金融危机对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的影响是直接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后,并不一定能相应地带来本地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外出劳动力汇回资金,是拉动当地经济的动力,现在这部分净流入减少了,还增加了社会管理上的财务支出。”
“农民工返乡不能看作包袱,应该当成推动改革的契机,以此来改变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易敏利提出,可以从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入手,系统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他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四川这种内陆省份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以推动这些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前的城市化是不真实的,进城农民工并未变成真正的市民,危机一来,他们就被迫回来了。”易敏利提出,可将中小城市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归属的关键,这也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并拉动经济增长。
易敏利表示:“一线城市获得了较多的资源,已经暴露出‘大城市病’,如果能有500~600个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就有助于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而且,中小城市是乡村与城市的接合部,返乡农民工可以就近打工。”
“内陆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可以率先进行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以这样的城市化来带动内需才真正有意义。”易敏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