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生态绿色蚕桑产业富裕陕西石泉百姓


http://www.texnet.com.cn  2009-04-15 08:53:49  来源:中广网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4月15日讯 “栽桑养蚕,一树桑叶一树钱”、“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见现钱”……这是陕西石泉县农民的口头语,它说出了当地群众兴桑养蚕的好处;栽桑10万亩、养蚕9万张、产3000吨、产富硒菌菇150万公斤、实现蚕桑产品、茧丝绸工业等总产值6亿元。

  桑农们在利用桑枝加工菌棒

  石泉蚕桑生产始于商周,盛于汉唐。1985年在池河镇谭家湾村出土的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大户的“鎏金蚕”就是有力的佐证。宋代以后,由于棉花种植的引进,蚕桑丝绸衰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县蚕桑业才逐渐复苏。

  这样一个菌棒成本仅2.5元,但它能产出的新鲜香菇两公斤,收入16元

  从2006年起,石泉县利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工程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机遇,在桑园基地建设、细化服务工作、强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四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栽种和改造优质良桑园6万亩,使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

  煮茧

  加大蚕桑协会组建、部门党员干部对养蚕大户帮扶、专项项目资金奖励扶持、剩余桑园流转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坚持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大乡大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让农科部门技术优势得到发挥,县、乡、村为依托的技术推广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也得到健全,小蚕共育、简易化养蚕、多批次养蚕、大棚养蚕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强强联手,借力扬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共建的石泉蚕桑科研教学基地平台,同天成丝业、鎏金蚕家纺、天新丝绸、凯莎丝绸家纺、雨花天虹、壬兴桑椹醋饮、菌鑫实业等公司建立缫丝与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对桑枝食用菌、桑枝高密板、桑叶食品、丝棉被、蚕沙枕、蚕桑护肤品、五彩丝茧、彩丝产品等新产品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开发,蚕桑产业链条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延伸,全县呈现出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丝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

  2008年,全县开展桑园套种洋芋、蔬菜、花生、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面积30000余亩;养蚕9.03万张,产鲜茧316万公斤;栽培桑枝食用菌600万袋……蚕农实现蚕桑综合收入1.4亿元,以蚕桑为主的产业招商项目引、投资达1.6亿元,带动蚕桑工业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积极探索出一条突破发展和传统产业现代改造之路,石泉县积极抢抓国家“东桑西移”这一市场空间变化和迫切需要建立优质茧丝基地的机遇,全力把蚕桑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动摇;统筹做好“蚕”、“桑”与“蚕农”文章,强力推进蚕桑强村大户、现代合作组织建设、引进大客商建立产品加工“大龙头”、延伸副产品开发利用等措施不改变;通过切实转变蚕桑产业生产发展方式,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即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四化”目标即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整体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桑蚕业。

  年养蚕超过3000张、全县养蚕总量最多、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最高的试验和示范村五爱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家平说:“越是低谷时,蚕桑发展有个很好的‘收拳发力’‘蓄力爆发’过程,首先是大面积流转桑园的成本低,其次是有利于散养户的养蚕器具向规模养蚕大户归集,再次是早建蚕室蚕舍,迎接高潮到来有物质基础准备。”

  同样,池河镇的梁国敏、陆龙志、赖真彩,饶峰镇的黄朝富,两河镇的陈孝兰,银龙乡的柯有玲、谭伟,中坝乡的何国财等养蚕大户在经济危机影响面前,不仅通过发展桑菜间套、桑下养鸡、桑枝食用菌、“畜+沼+桑+菜”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等项目,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还通过推广应用旋耕机、修枝机等现代设备,极大地发挥出了养蚕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

  “女执懿筐,(妇女们拿着深筐,)

  遵彼微行,(顺着小路走去,)

  爰求柔桑。(去采集鲜嫩的桑叶。)

  蚕月绦桑,(二月里修剪桑条,)

  取彼斧爿斤,(拿起斧和爿斤,)

  以伐远扬,(把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猗彼女桑。(拉着枝条采嫩叶。)

  七月呜贝鸟,(七月里伯劳鸟在歌唱,)

  八月载绩,(八月织布织绸忙,)

  载玄载黄,(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我朱孔阳,(朱红颜色特别鲜艳,)

  为公于裳。”(给那公子做衣裳。)

  《诗经・豳风・七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情景。随着绿色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休闲体验游的逐渐兴起,石泉县借助鎏金蚕品牌和民间蚕桑故事传说,举办蚕桑歌舞诗辞赋相关文化节,游万亩桑田,看仿古和现代缫丝、印染技术,蚕桑文化已成为石泉发展经济的独特名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蚕桑  茧丝绸  东桑西移  产业经济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