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阳县毛巾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现场见闻
生意社4月16日讯 “在质监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完整的购销台账,绝对不会进没有产品检验报告的不合格棉纱。”4月9日上午,面对河北省质监局局长宋振华的亲切询问,河北高阳县尚家柳村金燕毛巾厂负责人邓亚辉认真地回答道。
高阳隶属河北保定市,是著名的纺织之乡,产品以毛巾、毛线、毛毯产品(业内俗称为“三毛”)为主,年产值约为125亿元,年产毛巾35亿条,占全国产量的38.8%,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每3条毛巾中,就有1条产自这里。虽然产量很大,但高阳的多数企业规模都偏小,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使用的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档次偏低。历年来,各级监督抽查合格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
记者发现,金燕毛巾厂其实就坐落在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农家院落里,共有8台织机,属于典型的家庭小作坊。从去年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波及了这家小作坊。“生意比以前难做多了。但通过这次整治,让我们有了提高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感到不抓质量,确实是不行了。”邓亚辉如是说。
金燕毛巾厂的变化是河北省开展毛巾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的一个典型缩影。在这次整治中,以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省纺织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经过质监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这些压力又转化为了增强质量意识、完善质量制度、提高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记者看到,在邓亚辉的桌子上,放着3个盒子和3个账本。3个盒子上分别写着“质量管理、资质证照、进货验收”。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从来不懂这些东西,都是县质监局的工作人员帮我建立起来的。”
“以前,我们进货只看价钱,不看质量。专项整治开始后,我们进货都有了台账。你看,每批购进的棉纱都有权威技术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和我业务有联系的企业,都得证照、手续齐全。否则,毛巾不合格了,影响的是我自己。”据邓亚辉介绍,以前为了节省成本,厂里通常会把毛巾委托给小染坊去染。现在为了保证质量,他们把毛巾的漂染委托给了一家大型企业,从而解决了pH值超标、色牢度不稳定等质量问题。
邓亚辉还给记者出示了3个账本:原辅材料进货登记台账、生产加工台账、销售台账。“有了台账,即使将来哪个批次有问题,我也能查出来从哪里进的货,卖到哪里去了。”
据当地质监部门介绍,高阳“三毛”产品合格率低,根子就在于使用劣质棉纱原料、不合格染料和产品标识标注混乱。因此,质监部门从原材料抓起,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台账,坚决遏制劣质棉纱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同时,该局还花大力气,督促企业规范产品标识标注,逐步建立索证索票制度。
据高阳县质监局局长张建军透露,开展整治活动以来,该局对辖区内所有毛巾生产加工单位开展了拉网清查,要求每家每户的小作坊都要建立档案,并逐级分工负责,把每个乡镇、村、户都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金燕毛巾厂所在的晋庄乡就是该局工作人员符晓洲的“片”。在邓亚辉“质量管理”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了由符晓洲开出的一份整改通知书,上面明确指出,该厂生产的毛巾因为未标明产品规格、等级、含量,从而违反了有关规定,要求限期整改。“小厂子坚持下来不容易。我们不能因为整治,把这些家庭作坊都整倒闭,而是要扶持他们发展壮大。”符晓洲说。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高阳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装备陈旧落后,几乎都在沿用六七十年代的旧式“75型”和“1515型”织机,织机无梭率不足3%。如今,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很多企业开始主动进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该县龙头企业三利集团从2007年以来,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购进100多台剑杆织机。
在河北瑞春纺织有限公司车间里,车间主任张建社告诉记者,该厂今年刚刚建了新厂房,淘汰了原先的旧设备,购进了64台国内先进的剑杆织机(即无梭织机):“剑杆织机是电子控制的,一旦出现线头断了,机器会自动停止,直到工人接上线头,这大大降低了残次品率。它的效率也比老式织机提高几倍。”
像三利、永亮、瑞春这样意识到产业升级紧迫性的企业不在少数,可是,高阳的许多中小型企业还不具备产品和原材料质量检验能力。因此,4月9日,省级毛巾制品检验站在高阳县挂牌那天,全县几百家企业老板自发前往参观。“以前,检测要送到石家庄,今后就方便多了,省时又省力!”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高兴地说。
专项整治,不仅仅是加强监督,质监部门也需要以技术来服务。该县质监局负责人认为,对毛巾产业的整治充分地体现了省局领导提出的三结合:即“质量和安全年”与干部作风建设年相结合;监督和服务相结合;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监管部门协调联动和企业积极参与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