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企稳回暖态势初步形成
生意社4月20日讯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部影响,以及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内部短期影响因素。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正确及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这4个月经济困难的表现,一是工业生产急剧减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统计数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工业增长速度比2008年2-10月的增长速度平均低10个百分点左右,前者的增长速度不到后者的1/3。在工业大幅减速的同时,重工业减速大大快于轻工业,工业产品的销售率明显下降。二是进出口贸易大幅度缩减。2008年11月、12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分别下降9.0%和11.1%,今年1-2月累计下降27.2%。其中出口分别下降2.2%、2.8%和21.1%;进口分别下降17.9%、21.3%和34.2%。三是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实现利润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凸显。在2008年11月和12月份工业利润增速大幅降低的基础上,2009年1月和2月份,工业利润更是大幅度下降37.3%。同时,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春节过后,仍有2300万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找到工作;2009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减少21万人。四是物价出现负增长,2009年2月,CPI同比下降1.6%,1-2月份累计下降0.3%;PPI同比,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分别下降1.1%、3.3%和4.5%。五是财政收入减幅较大,2009年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1.4%。
我国经济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出现严重困难,主要受外部因素以及由外部因素引发的工业存货调整等内部短期因素影响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国经济困难主要是工业困难。而不断披露的统计数据越来越有力地表明,在这4个月里,我国工业的生产性和商业性存货出现了急剧大幅度调整。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品的商业性库存增加了至少两倍以上,生产企业的存货余额增长了58%,不少工业产品的库存数量比正常年份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相关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引起社会预期的重大转变,企业出现恐慌性的“去库存化”,有的甚至采取“清空存货”的办法。据央行对5000户企业调查统计,2008年9月份存货投资比上月大幅减少638亿元,至11月份存货投资已转为-448亿元,其中原材料存货的调整尤为剧烈,2008年9-11月份5000户企业原材料存货减少额占同期存货减少额的55%。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2月末,产成品存货比2008年11月末净减少3311亿元。如果再按照央行数据中原材料库存减少和存货总量减少的关系推算,则2009年2月末全国工业的存货至少比2008年11月末净减少7358亿元,平均每月减少2543亿元以上。而根据财务制度,存货处置时的价格如果同购进价格存在差异,则跌价损失应在当期的利润中扣除。因此,对上述数据进行适当计算,存货调整的因素足可以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这4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突然性大幅减缓的情况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作出解析。
而工业增速减缓,加上不断蔓延和加深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使人们的预期和信心发生逆转,这也是导致这段时期经济增速掉头向下的重要短期原因。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正确措施,经济整体局势得到稳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严重短期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大势,采取正确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出手之快、出拳之重、措施之准、工作之实,让人惊叹。随着这些扩大内需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的逐步实施,我国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稳定了经济金融大局,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而2009年3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态势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