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范本式解读:国内印染企业大有可为
“你们企业情况如何?受影响大吗?”
“大环境如此,好不到哪里。”
生意社4月21日讯 在参加第八届全国印染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技术交流会的各地代表之间,最常听到的寒暄用语莫过于此。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经济大气候实属企业个体无法左右,因此在一问一答之间,与会代表们反倒显出了一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与乐观。而眼下他们聚集在上海,只为“谋事”而来,这就是将关注的目光重新聚焦在“科技”这一企业发展的本源,并试图从会上传递的前沿信息与同行的实操经验中,找到可为企业自身所用的应用性工艺或是启发性灵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新”会无疑可看做是一次对行业“拿来主义”的范本式解读。
确定行业发展坐标
企业要“谋事”,首先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坐标。因此,印染“四新”交流会一开始,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邢惠路就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整个印染行业的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8年国内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为494亿米,同比增长3.03%;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利润58.21亿元,同比减少3%,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邢惠路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印染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印染布产量增速将保持在1%左右,出口量增速保持2%,行业将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不过,由于我国印染行业自身优势显著,仍保持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到位,预计下半年整个行业经济形势将有所回升。
他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编写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正在负责编写印染行业部分的细则。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了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印染技术改造已列入专项,表明印染企业未来存在很多发展机遇。
根据行业振兴规划的要求,今后印染行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5%以上,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整理产品等高档产品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左右。
选择性的“拿来主义”
印染行业并非相对独立的产业环节,染化料助剂、污水处理系统或是印花机械设备性能的优劣,均对印染行业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与印染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同样成为本届“四新”会的热心参与者,他们带来了自身的优势产品和科技,与印染企业代表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交流,如浙江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VEGA数码印花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厦门威士邦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福建省晋江市佶龙工业机械有限公司介绍了彩蝶系列圆网印花机的研发及应用,杭州开源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助剂自动配送系统应用效果实证分析等,为印染企业开拓多元化创新途径提供了更多可能。
拥有数码冷转移印花专利设备及技术的上海长胜纺织制品有限公司之前在业界始终保持低调,此次“四新”会上,公司副董事长陈桂武现身说法,在现场展示了靠垫、样布等冷转移印花制成品,产品逼真如数码照片的印花效果让与会代表们大为赞叹。
据介绍,该公司的冷转移印花产品通过两年多的实际规模性生产,已经成功取得H&M, IKEA, Polo, Disney, Nike等知名品牌批量、长期、稳定的订单。由于Cooltrans冷转印工艺流程操作简便,过程环保,因此陈胜武称其为“傻瓜”印花和彩色环保技术。
不过,就我国印染行业现状来看,数码印花等创新科技的普及仍需要一段过程。有数据显示,目前数码印花产能只占传统印花产能的0.5%。英国《Digital Textiles》杂志技术主编John Provost博士认为,未来几年内传统印花仍将是市场主流,约占95%以上的产品市场。
也正因如此,各种新兴、传统的技术工艺百花齐放、共生共荣成为本届“四新”会的一大特色。技术交流会的演讲内容既有数码印花的前沿科技,又有平圆网印花机的最新发展;既有环保的生物酶在前处理、染整工艺中的应用情况,又有针对传统的活性染料、分散染料的局部环保替代性技术……“四新”会仿佛一个包罗各种技术工艺的自选商场,每个与会代表无需照单全收,只要挑选到适合本企业发展模式与产品走向的一项或几项技术工艺,将其吸收借鉴便是收获。
John Provost博士预测,未来传统网版印花设备和数码印花设备也许可以通过高性能染料等介质实现有效的、无间隔的配套组合,使印花领域朝大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制完美结合的趋势发展。而在未来的全球印花纺织品市场中,中国产品的份额将占到30%。
这带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国内印花企业大有可为。其二,未来的科技发展态势便是设备、技术及工艺间的“融合”。而“融合”则是“拿来主义”的另一物理形态,其本质是对现有科技工艺的组合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