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业:攀爬“微笑曲线”
失意的大多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越美那样爬上了微笑曲线的高端。一季度数据显示,绍兴的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3.6%。
在当地官员看来,这是一个比意料中要好的数字。尤其是3月份,进出口数据降幅收窄,甚至带来了一丝惊喜。但需求持续疲软带来的不确定感,仍然在企业间蔓延。
“我们的出口销售额下降了30%。”嵊州市一领带生产企业管理者说。绍兴辖下的嵊州是国际上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
由于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们组成了领带协会,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过去很多年,嵊州领带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去年,当地还被树为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的典型。不过现在,嵊州一些领带企业开始准备转型做“大提花”布料生意,原因是需求端萎缩太厉害。
绍兴纺织业人士普遍反映,国外客户订单下降幅度超出预期,不少出口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订单,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下单金额明显缩水。即便是下单了,要求也非常苛刻。
绍兴县一家家纺企业的所有者介绍说,在目前的形势下,一些销售商为降低商务成本,在物流上实行零库存。而家纺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又是刚性需求。这两个因素加起来的结果是,要么不下订单,要下就是很急,往往要求几天内完成,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度非常大,很多时候,都是眼看着难得的订单被抢走。
“中长期订单少、中高端消费品订单少、订单难执行增多、订单执行价格下降、生产型企业毛利率下降。”绍兴市经贸局经济运行处处长吕姚峰这样总结目前企业面临的困局。
“过去的几个月,除了市场萎缩,很多企业还拿着价格高峰期进来的原材料运转,生产成本非常高。”吕姚峰说,工业企业在此间受到了双重的挤压。据统计,当地企业一季度的亏损面达到近30%。
“关键还是产能过大,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处长童相娟说。在她看来,大量低附加值的纺织产品投入到比较集中的市场中,实际上形成了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危机早已伏下。
转型路漫漫
“转型谈何容易?设贸易公司、铺销售渠道都要大量的资金。”上述那位绍兴县家纺企业主说,“更大的问题是,这些工作非一日之功。”
资金是当前企业转型的一个巨大阻碍。此前几年,绍兴纺织产能迎来一个极速扩张的时期。金融危机后,国际需求萎缩和原材料高企的双重挤压,使多数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企业的资金链极度紧张。
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纺织等传统行业被银行打入信贷限制之列。来自当地银行业的信息显示,一季度绍兴市纺织行业贷款仅新增39.53亿元,仅占该市新增贷款的11.62%。
徐志明则分析,绍兴当地企业家“坐商”色彩浓重,可能成为转型的另一难题。由于坐拥国内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又加上过去政府扶持力度大、产销两旺,绍兴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
不过在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企业服务部部长金关秀看来,情况已经有了好转。
他所在的浙江纺院,是一家由政府主导、提供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面料设计、质量监测、人才培养等服务,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
金关秀介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主动与纺院合作,希望能从产品附加值入手,在萎缩的市场中找到突破。在他看来,产品设计才是国际纺织业金字塔的顶端,做好这一块,才是当地纺织业的出路。
“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200多家中小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金关秀说。不过这条路还很漫长,仅绍兴县一地,就有数千家类似的中小企业面临转型难题。
微笑曲线: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微笑曲线”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产业链附加值是微笑嘴形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