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蚕桑产业遇发展瓶颈形势严峻
生意社4月22日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东桑西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由于支持力度明显降低,产业发展尚未定位以及产销形势复杂等多重因素,陕西省蚕桑产业面临严峻形势,发展任务艰巨。
据了解,今年是陕西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省政府今年1号文件印发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要求种桑养蚕环节围绕实现蚕农收入10.5亿元的目标,在适宜区域建设25个优质蚕桑基地,其中2009年养蚕85万张,产茧2.975万吨,蚕农收入达到5.95亿元。而申报国家支持的2008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迄今未批准下达,省政府原定每年切块安排的1000万元陕南发展资金3年期限已到,省上东桑西移专项资金规模减少一半,许多急需实施的产业发展项目将无力扶持,能够调动蚕农养蚕积极性的蚕种补贴制度尚未建立。
蚕桑基地面积扩大,产业发展定位急待形成共识。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0个县(区)实施过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投产桑园面积已达80万亩,而去年平均每亩桑园养蚕仅0.85张,有些市县所产蚕茧还不能上车缫丝,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一是比较效益下降,部分蚕农弃养弃管;二是技术服务不到位,蚕农养蚕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慢;三是个别市县行业管理工作滞后,收烘体制尚未理顺,不良养蚕习惯长期得不到遏止;四是有些新区满足于片面的生态效益,不下功夫扩大养蚕规模;五是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诸环节普遍相对割裂,未能从市场需要出发,形成环环相扣、有机统一、可保证质量的产业发展链。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等传统丝绸商品消费大国需求萎缩,使以外销为主的丝绸商品出口受阻、风险加大,国内市场又容量有限,造成目前市场丝价徘徊在低价位水平。
针对上述情况,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指出,针对沿海茧丝生产持续衰减,国内外市场上高品位丝长期供不应求,而陕西省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良好的状况,应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之路。今后,东桑西移专项资金在支持方向与项目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向行业管理规范、收烘体制理顺、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各环节协调、区域发展绩效显著的县(区)和生产高品位丝企业倾斜,着力巩固、完善、提高已有蚕桑基地。当前,要引导企业及早与蚕农签订蚕茧产销合同,认真宣传贯彻鲜茧收购指导价政策,鼓励蚕农坚持养蚕,学会使用省劳节本养蚕技术,发展适度规模养蚕增加收入,防止轻率挖桑毁园,动摇了茧丝绸产业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