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转内销门槛难跨 仅一成转战内地市场
生意社4月23日讯 从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在金源新燕莎MALL和蓝色港湾组织举办了“外贸大集”,到随后由蓝岛、蓝色港湾和新世界等商家自发组织了外贸商品展销,再到即将在广交会上亮相的“内外贸对接会”。一个多月来,“外贸商品”成了抢手货。但是,让更多的滞销外贸商品转战国内市场,在大多数外贸企业老板眼里,还有不少门槛要跨。
亦喜
8成“赶集”企业
找到组织
今天上午,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泽星告诉记者,参加“外贸大集”的北京的66家外贸企业中已有80%与北京的商家确定了合作关系。
“我们的诺瑞牌纯手工羊毛地毯马上就要在北京的两家商场销售了,价格要比国内同档商品低1倍多,不愁卖。”曾参加“外贸大集”的山东阳信瑞鑫集团负责人任金海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个周末,阳信瑞鑫将和其他5家山东外贸企业一起在金源新燕莎MALL一层临时搭台试营业,并将于5月10日正式进驻MALL的四层长期开店,销售地毯、厨房用品等外贸商品。
看到同行为转型而忙碌,国内最大的羽绒被出口企业安徽鸿润集团的负责人感触颇深,因为早在两年前,鸿润集团就看到了外贸市场的萎缩势头,并率先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经过与一家家商场谈判,去年7月鸿润在西单商场开出了其在国内的最大专柜,经营羽绒被、蚕丝被、床上用品等200多种商品,而价格比当时的国外零售价降低了一半以上。截至目前,鸿润在北京已有4家自营店。下周一,鸿润还将进驻庄胜崇光百货,并推出历时半个月的大型促销活动,所有商品2至5折。“在新世界的外贸佳品展卖会上我们的羽绒被、夏凉被卖得特火,最多时一天就能入账2万多元。”初尝转型喜悦的鸿润北京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通全国的销售渠道,5月18日将在安徽召开第一次招商大会,摸索代理商模式。
亦忧
仅1成外贸企业
想“转内销”
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的众多门槛还很难跨过,一场场碰头会、洽谈会还在进行中。专为全球采购买家和供应商提供信息的环球资源公司日前对200多家大型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仅10%的外贸企业表示会拓展国内市场。
门槛1:扣点高杂费多
“进百货商场的扣点一般要30%,每年还要交几万元的杂费,我们吃不消。”一位纺织品厂商负责人说。另一位大型外贸企业负责人也认为,最让外贸企业望而生畏的就是百货商场的扣点和各种名目的杂费,“崇文门的一家知名百货商场扣点要25%,还有管理费,我们不敢去;另一家百货商场扣点降至15%,但我觉得还是承受不起,所以只签了一个多月的进店合同,没有利润就撤。”而扣点、杂费或是进店租金的多少,都直接决定着外贸企业对商品的定价,是薄利多销还是走高端路线,但不管怎样,这些费用都会转移到消费者头上。
门槛2:回款时间过长
一位纺织品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账期过长也是他们最担心的,按内贸企业的做法他们实际拿到货款有时要超过90天,这对于原本就受出口重创、缺乏资金的外贸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而据了解,在国外大多实行自营,零售商要向供应商买来商品然后再卖,这就不存在返点、回款时间长等问题。
门槛3:没有零售渠道
“我们一直都是按客户订单生产,从未直接和消费者打过交道。”一些生产玻璃器皿、餐具和家居用品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他们自身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既没有零售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国内零售渠道,品牌也不为国内消费者所认知,所以对于如何“转内销”他们很困惑:是自营还是发展代理商,是进入需扣点的百货商场还是支付租金的购物中心以及国内消费者的喜好、需求等问题,他们都还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