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致力于提供多方面公共服务
一是外部原因,由于金融危机对一些境外雇主造成了冲击,有些工程停工,有的工厂开工不足,一些劳务人员在境外工作不久就回来,或处于待工状态,劳务人员的收入急剧下降,与出境前的期望值差得较远,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导致与雇主发生冲突,甚至到我驻外使馆请愿。
二是内部管理暴露出的问题。如经营企业在招工、收费和权益保障方面不到位,或者违规操作;经营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及社会上的一些黑中介私募乱招,高额收费,使人员派出去后出现问题无人管理。也有些劳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出境前盲目信任一些黑中介及没有经营资格的企业甚至个别人员的煽动,一旦收入不能得到保证,就会发生纠纷。
在这一方面,我们将重点采取一些措施,首先今年是对外劳务合作整顿年,重点对劳务市场进行整顿。这主要是基于目前境外的纠纷事件较多。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原来劳动保障部所管辖的境外就业业务划归到商务部,当时两个部门的管理政策有所不同,标准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理顺、规范,统一到一个管理模式上来,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行整顿和规范。第二,我们要制定相应政策,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企业按规矩办事。第三,推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的出台,以此作为法律依据,同时出台一些规章、办法。目前的管理手段没有立法,力度还不够。如果有了条例,就有了法律依据,政策力度就会大一些。
这位朋友还提到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需更加谨慎,“饿着比撑着好”。我觉得饿着也很难受。这几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来讲大部分投资是成功的,但是确实也有些投资失败了,有些企业还遇到比较大的挫折。企业(民企、国企)对外投资要坚持两点:第一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包括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中央鼓励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第二,要熟悉当地的情况,即要深入研究掌握东道国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习惯做法、市场环境、劳动力成本等等。我讲的是熟悉,而不是初步了解,此外,企业一定要处理好跟当地工会的关系,我国企业往往疏忽这一问题。
近年来,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是大势所趋,但企业要注意防范风险。
凤凰卫视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第一季度对外投资额受到一些影响,跟去年同期相比,有很大的下降。请问,这是不是和贸易保护主义有关系?第二,前两天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芬兰总理时说,我们不久会派出新的采购团去往欧洲和芬兰,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表,会不会考虑派采购团去往法国?
吴喜林:一季度的对外投资下降,一是由于去年同期有中铝入股力拓案,对外投资基数较大,二是今年以来,在谈的几个项目尚未得到国外相关部门批准。金融危机之下,一些国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有少数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对中国“走出去”存在疑虑。实际上,中国敞开大门欢迎外资,中国是利用外资的大国,而中国对外投资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却很小,并且中国一直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外界不应对此感到担忧。
前段时间我部组织了贸易投资促进团到欧洲,还在此框架下组织了投资合作工作组,我们正在筹备第二个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具体时间和国别正在协商之中,我想不排除有法国。
美联社记者:“走出去”战略重点鼓励哪些行业“走出去”,去哪些国家?另外,您认为现在有哪些行业不适合“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是否可以购买外汇储备购买或者兑换外汇?
吴喜林:目前对外投资合作遍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或地区。关于对外投资合作业务的行业,主要看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综合实力,我们出台了《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投资国别指南》,也会给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参考。关于哪些企业不适合“走出去”,中央和国务院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简单地说是我们不鼓励没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应该量力而行。
关于外汇问题,外汇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主要包括允许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境内企业以自有外汇、购汇或国内外汇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取消了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