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科学发展引领羊绒企业逆势而上
有一种力量叫成长
———灵武市科学发展引领羊绒企业逆势而上
生意社5月5日讯 时至今日,宁夏嘉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立功仍然沉浸在一场品牌展示会中。
今年4月23日,嘉源羊绒在杭州举办了“中国秀场”CY暨绒典品牌展示会。现场邀请了120多家一线城市的商场,在国际名模的演绎下,灵武羊绒惊艳西湖之畔。展示会后,不少商场负责人找到杨立功,觥筹交错间,嘉源绒业与100多家一线商场达成合作意向。
杨立功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世界羊绒订单总量萎缩至2008年的50%。但是我们的订单不仅没减少,反而增长。原因就是国内外的一些经销商压缩别人的订单,将争取出来的增量给了灵武。我们靠的是品质和信誉,让好产品自己说话。”
(一)
产品出口和纺织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实体经济。在国内许多纺织企业订单流失、停工限产、减员关门的情况下,灵武羊绒企业却纷纷开足马力生产保障订单,在经济寒冬里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劲头。
总有一种力量值得我们深思———
灵武羊绒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散户从事收购贩运羊绒、羊毛起步,经历了收购贩运、初加工、深加工、产业聚集四个阶段。
1985年的杨立功还没有名片,他的职业是一名走村串巷的“羊绒贩子”。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营不善,杨立功几近倾家荡产,欠了100多万外债。“如果我能活到80岁,就用剩下的50年时间赚足100万,把欠人家的款还上,干干净净做人。”闯关东、走西口,哪里有羊绒,灵武“羊绒贩子”的脚步就丈量到哪里。靠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4年时间,杨立功还清了所有外债。1994年,他回到家乡灵武开办了第一家羊绒企业。
杨立功的创业成功路,是灵武羊绒产业振兴的缩影。
杨立功说:“有人觉得科学发展说起来是句空话,我在羊绒市场打拼了二十多年,内心感觉科学发展说得一点不空,实实在在。灵武羊绒能做到这么大,靠得就是一句话——科学发展。”
时常有人将这个样一个问题抛给灵武人:“灵武当地不产羊绒,却能把羊绒产业做大,为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关键是信誉第一、质量第一。
从最初的散户经营到如今的产业集聚,20年间,灵武羊绒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现代化的灵武市羊绒工业园区内,不仅有中银、嘉源、荣昌三大羊绒集团,还有43家中小羊绒企业,2008年市境内流通原绒7000余吨,生产无毛绒3600吨、羊绒条350吨、羊绒纱700吨、羊绒衫及其制品360万件,产值达到45亿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从业人员7000余人。园区管委会主任周振勇说:“精品羊绒生产道路,为羊绒企业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创造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条件。”
(二)
羊绒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常被人们称为“纤维钻石”。
羊绒产业的发展,除了台前“羊绒大鳄”们的审时度势,还有当地党委、政府强力支持这股背后的力量。
为了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灵武市设立了羊绒产业发展基金,将每年羊绒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争取到的自治区、银川市专项资金及羊绒企业募集资金等全部纳入基金。
此外,灵武市还积极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在羊绒产业园区建设1500套功能型住房,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吸引高科技人才到园区工作,为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灵武市实施“科技兴绒”战略,提升羊绒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羊绒园区设立了专家服务基地,先后投入1.4亿元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新产品的研发,三大集团公司引进5条意大利和日本先进纺纱生产线、300台德国斯托尔先进电脑横机;嘉源集团自主研发的第六代羊绒分梳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如今,灵武羊绒产业已形成了集羊绒分梳、制条、纺纱、织衫、制呢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一季度,灵武市经济领域传来捷报: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两个数字,在全区七大经济强县中均位列第一。
羊绒产业危机中的一枝独秀成为力挺经济增速的突出力量,截至3月,灵武市羊绒产业实现产值达10.77亿元,其中中银、嘉源、荣昌三大集团实现产值8.54亿元。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灵武羊绒工业园区的各羊绒企业已落实今年羊绒衫出口和内销订单近300万件,达到了去年总销售量360万件的83%,已销售羊绒服装24.64万件,同比增长170.8%。
灵武市委书记马汉成说:“羊绒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能够安然无恙,主要是由于羊绒资源的稀缺性和当地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可靠的羊绒原料库和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为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
世界上每生产10件顶级羊绒产品,就有7件原料来自灵武。
世界40%的原绒在灵武加工,中国60%的无毛绒在灵武集散。
成长的力量、品牌的力量让灵武成为世界羊绒业发展的中心坐标,创下了“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