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瓶颈倒逼中国服装业
生意社5月8日讯 国内服装行业,尤其是外贸服装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山寨式”的发展道路:没有品牌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严重缺乏自身文化元素和设计风格。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成为一个服装制造大国,但仍未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参加今年广交会的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金融危机的重压下,服装企业要生存并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山寨式”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转型之路。
从经济角度来说,“山寨”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是企业发展初期获得成功的捷径。企业在“原始阶段”无论是技术、管理、模式等都全盘模仿,并以低价取胜。专家认为,“山寨”并不可怕,关键是“山寨”式道路究竟能走多远,要走多远。西班牙服装品牌
ZARA的成功模式,可以用“模仿大牌设计、低价切入市场、迅速更新产品”来概括。它的产品充分满足了那些希望享有“一流设计、二流品质、三流价格”的中低端客户群的需求,但ZARA每年要为这种“山寨模式”支付几千万欧元的侵权罚款。面对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的今天,我国的外贸服装加工企业是否仍然仿效类似的方式?又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目前,我国很多服装加工企业仍是以低劳动力成本、低成本运作为优势从事简单的服装代理加工或生产,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资源萎缩,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员成本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愈加重视的今天,一旦失去对国际服装设计趋势的模仿,我国外贸服装加工业将何以为继?在国际经济趋同的大背景下,创意对于服装时尚产业来说即是生命,“山寨”式发展道路已经出现拐点,只有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加本届广交会的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双朋表示,中国服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摆脱今天的代工状态,要将自身产品注入“中华元素”,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之路。
叶双朋认为,“山寨”只是一个过程,终究要转型,这时候需要的是自主创新,因为产业有了、市场有了,拿出一部分做研发,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应该说是我们服装加工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大好时机。加大企业整合、在境外打造中国的服装品牌,积极引进年轻的创意型设计人才,都是有实力的服装加工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针对目前国际市场疲软的问题,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打造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丝绸纺织服装品牌和桑蚕品种品牌。集团还计划投资1500万元增加50家国内专卖店,使全国专卖店总数达到200家,并将在爱尔兰、埃及、俄罗斯等国设点,推广新产品。
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是广东丝绸纺织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点,准备以自己的服装品牌打入欧美的中高端服装终端市场。据叶双朋介绍,除了参加本届广交会,该公司将积极着手参加海外有市场潜力的大型商品交易会,主动出击打造自身品牌,占据海外终端零售市场份额。叶双朋表示,在海外直接推广自身品牌服装,毛利率可达60%—100%,如果通过国外大型超市销售自己品牌的产品,毛利率也可达到50%,或者通过国外大型商场进行贴牌生产,毛利率可达到40%,这些方式都好过目前的贴牌订单生产只有5%—6%的毛利率情况。
谈到服装产品的技术创新,叶双朋坦言,作为服装的外贸出口企业,加强技术革新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但高技术含量服装产品仍然被服装外表的附加值低、成本价不高现象所掩盖,导致此类服装在出口报关过程中,被疑恶意报高价格以寻求高额的出口退税。业内人士表示,希望政府在企业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能够出台配套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针对服装行业如何在海外市场中凸显“中国创造”,叶双朋表示,丝绸在国际市场中被定义为贵族的象征,又是中国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服装业应该首先从“中华丝绸”入手凸显“中国创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的丝绸70%以上用于出口。中国生丝占世界产量的70%和出口量的85%左右,绸缎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40%以上,在世界丝绸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并享有盛誉。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丝绸的海外发展道路,分散式、作坊式生产已经使我国的丝绸逐步走向国际低端市场。叶双朋建议国家应实行丝绸的集约式、垄断式生产,以大国实力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丝绸的“中华元素”,抢占国际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