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名噪一时的缫丝局
生意社5月8日讯 丝绸织造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山东烟台开埠后,1877年,德资“宝兴”洋行设立缫丝局(即丝织工场),由德国人哈根和盎斯共同出资。缫丝需大量的水,工厂便设在通伸附近,靠近通伸河,同时便于排泄废水。它是山东第一家机器缫丝厂,专缫柞丝,缫丝机为法国“开奈尔”式,使用蒸汽动力。机器缫丝质量高,但成本亦高,故在与土丝的竞争中处于下风,1882年被迫停业,改由中德合办,重新招股。
德国人铩羽而归,对一心想发展民族纺织业的李鸿章来说,机会来了。他立即命令登莱青道兼东海关监督的方汝翼、招商局总办盛宣怀、会办徐润、唐景星等人,同盎斯谈判,要求合资,同时积极筹备股银。在李鸿章的大力推动下,招股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各地海关道甚至动用关银入股,各地商人见有利可图,也纷纷入股。
新公司股本定以上海规银十万两,分作五百股,六成留与华商招入,仍有盎斯一手操纵。新章程中规定:“凡局中雇用华人或请或辞。均归其主持。华商入股者,可举一华人熟悉该业者,为新公司之买办,但此人须山东人,方识烟台买丝生意,然必须总办盎司访察其人及保人之可否,以定去取,如雇用之后,有不合者,听凭总办辞歇。”虽然华商股份占优,但华商未得其利。盛宣怀精于商道,怎么会将缫丝局的经营大权拱手送给盎司呢?因为德国人掐住了中国人对机器生产经验不足的死穴。而李鸿章、盛宣怀所熟悉的是官督商办,对股份制经营了解不多,这次合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1885年,烟台缫丝局因负债过多而再次歇业。次年,李鸿章委任新任道台盛宣怀接手,收买该厂,共付了3万银两。盎斯利用这笔巨资创办了盎斯洋行,后来盎斯洋行发展成为烟台对外贸易的巨擘。1895年,缫丝局租给华商“顺泰号”经营,改名为华丰行丝厂。到1900年,该厂已拥有法式机550台,雇工2600多人,日产丝250斤,已有相当规模。至1909年,烟台共有机器缫丝局3家,手工缫丝局38家,缫工17000余人,到1912年更达到44家,年产量达15700担。
上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战乱和原料的主要进口地———辽东被日本所占,同时受到东北日资丝业的激烈竞争,烟台的丝织业整体衰落下去,缫丝局也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现在,通伸街附近几无老人还能记得当年名噪一时的缫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