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坚守纯棉制品的企业家们:天然被 文化情
生意社5月11日讯 68岁的王增福在纯棉领域苦心经营了50余年,其掌管的棉绵家纺蜗居在浙江一个并不知名的县城——仙居。
从16岁开始王增福就学会了弹棉絮,并且成了远近闻名的“弹花能手”。理论上看,历经50余年的打磨,仙居棉绵应该成为家纺行业的领航企业,但实际上,在百舸争流中,棉绵成了落伍者。
是真丝的突飞猛进挤占了纯棉市场,还是纯棉发展落后于消费观念?
纯棉制品“偏执狂”
实际上,王增福一直为纯棉制品的市场突围寻找新的思路。在他看来,棉绵家纺之所以没有在全国铺开网点,最重要的是品牌包装和市场推广不到位,在于棉绵依然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棉绵家纺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研制和开发能力,而在品牌宣传方面跟其他企业相去甚远,这是王增福最薄弱的环节。
王增福极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缺点,但在品牌包装方面,他显得非常坦诚。王增福不允许恶意竞争者诋毁棉制品,他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产品技术。
他说:“我这辈子可能是为棉而生、为棉而死,对棉制品有着莫名的痴迷与狂爱。也许是太迷恋自己潜心研发的技术了,也许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王增福甚至被业界认为“棉制品的偏执狂”,但他依然淡定自若地从事着棉技术的开发。在他的履历里这样清楚地写着:王增福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对棉花进行“风流洗”的风流机,并根据拉二胡手指移位振动发音原理和一些自然现象,又先后发明了缠棉技术和离棉技术;第一个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条40多米长的无网纱、无绗缝、无磨压生态功能被生产流水线。
市场虽然尚未对棉绵家纺完全“泻闸”,但在技术领域,棉绵家纺已经取得了无数光环:2001年,“棉绵”通过浙江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02年,“棉绵”荣获日内瓦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第8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暨北京国际针棉织品博览会“最佳品牌展示奖”,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2004年,“棉绵”入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抽查认定的“全国家纺十佳”;2005年,国家中纺标检验认证“棉绵”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行业标准,属国际领先;2006年,“棉绵”家纺被确认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用品。
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东辉在实地考察了棉绵公司后对王增福说:“你是中国棉被革命的第一人。”
王增福还获得了“共和国的脊梁”世纪之星金奖杯,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表彰和肯定。
在山西丁村,至今还可以作看到当地妇女“当户织”,听闻“轧轧”机杼声。与众多北方村落一样,世世代代的丁村劳动人民种棉织布、铺炕裁衣,将手织老土布的织造工艺手耳相传。与其他村落不同的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丁村人,至今仍在沿袭、创新,织出一匹匹风格独特、花色丰富的老土布。
山西丁村土布公司总经理李龙旺在传承民间老土布纺织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省力省劲的脚踏式平梁织布机,创新了许多织布手法和纺织技艺,织出更多精致美丽的土布,目前公司有宽彩条、花格、婚庆、花卉、几何等十几个系列产品,远销太原、北京等地,不断有定购商前来洽谈、订购。
在河南滑县,秦素军创办了安阳市故道家纺有限公司,公司采用一厂多户、一户一机手工纺织的方式经营,许多妇女在家就可以织布。目前,公司拥有传统木板织布机300多台,全村及周边村庄从事织布行业的妇女有200多人,每人每年创收6000多元。秦素军为全村及周边村庄的妇女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永不过时的消费
王增福说:“纯棉制品具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手感厚实、质地柔软、绿色天然等特性,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制成床上用品。听父辈们讲,我们小时候就是盖粗布被、穿粗布衣长大的。”他认为,纯棉制品的天然特性注定了它不会成为市场淘汰的产品,开发者的改进也只是在材质、工艺上有所创新,棉制品是永不过时的消费品。
李龙旺也认为,老土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珍贵的民俗文化,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一个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凭着对土布的满腔热爱,李龙旺瞅准生态布艺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深挖传统纺织技艺,不仅为该村旅游锦上添花,更走出一条产业化路子。
2010年,李龙旺准备做大做强,开发生产土布凉席、民俗包饰、衣服、工艺品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充分展示土布的魅力。
棉制品、土布这一羽翼渐丰的文化产业,如何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一条更为宽广、扎实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完美结合、精彩诠释棉制品中蕴涵的古老文化与实用价值,需要多方扶持,更需要企业家进行科学规划、稳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