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触底 纺企热盼振兴规划落地
3 后续政策有待“落地”
纺织业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吗?
较为乐观的投行报告判断,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1-2月“也许是此轮调整最黑暗的日子”,预计从今年底或2010年初开始,随着内外部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行业景气有望从底部逐步上升。但更多投行的分析显示,《规划》并无太多实质性利好,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纺织业的前景依旧不明朗。
纺织企业对《规划》的解读更微观和现实。 “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直观表述,自然逃脱不了他们的眼睛。据测算,出口退税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业就能增加50多亿元利润。但实际上,目前税率上调的空间仅剩1个百分点——自2008年8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连续4次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增至16%,而出口退税的上限是17%。
虽然也期待“最后1个点”的提升,但纺企的感受其实并不强烈。“每次只提1个点,都已经麻木了,效果不明显。”施建海表示,即使提了税率,外商也会据此压价,利润并无提高多少,“只是增加了与外商的议价空间。我们最关心的是,有什么具体的政策落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对本报记者表示,纺织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利好,但目前《规划》仅仅是指明了纺织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出台政策,“后续的政策值得期待。”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也认为,振兴规划的利好不会立竿见影,政策进一步落实需要3-6个月。
相比具体的政策,孙瑞哲则更关注《规划》涉及的4个方向性调整:一是商业模式需转变,如中心城市的纺织品市场应从批发向零售转变,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等;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如产业用的纤维消耗比例要从目前15%提高到19%,布局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四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如重视环境保护、改善劳资关系等。
在金融危机依旧、国外需求减少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亦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但“由外转内”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外销的生意好,利润高,业务相对稳定。内需市场相比不够成熟,从外销转做内销重新争夺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说,这是很多企业不愿转做内销的原因。
做外销的施建海坦言,自己不愿意转做内销。“内销需要在国内设点,成本高昂。而且内销模式上下游普遍存在欠款现象,风险较大。”他说,去年底以来,一些外贸企业纷纷转做内销,结果是加剧了内销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利润变得更薄。
对大企业而言,市场“转向”则是顺理成章之举。当地龙头企业——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去年9月着力进行市场调整,外贸占比已从原先的60%下降为目前的30%。“虽然内销竞争激烈,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副董事长章国伟说。
振兴规划加速行业洗牌
对于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3.3%、吸纳2000万就业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多年列全球首位的中国纺织产业,谁也无法忽视它的价值。
但2006年以来,随着虚拟经济的持续升温,我国纺织工业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和弱势产业,行业信心遭受打击,大量产业资本向股市、楼市转移。如今,随着全球虚拟财富的灭失,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重振纺织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二选择。
随着备受关注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炉,纺织业这个“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似乎重新拥有无比美妙的前景。
然而,对纺织企业而言,振兴规划的利好尚未落地,短期内恐难惠及其身。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交易盛会,本届广交会上的冷清场面及成交额的继续下滑,显示出纺织外贸企业窘境依旧,也证明政策暖风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但宏观政策传递的积极信号,无疑受到微观市场主体的高度关注。绍兴县一家中型规模的印染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表示,他最关注的是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振兴规划承诺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扶持,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的问题,不需要再高息向民间融资了。”
在本报调查中,也有一些中小纺企担心,他们将面临更激烈的行业竞争。因为《规划》提及的实施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等均需资金实力支撑,只有大企业可为;而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更让实力不济的中小纺织企业担心沦为被收购对象。诸多市场分析人士也将《规划》的主旨解读为“扶强弃弱”、“龙头复兴之路”。
相较之下,大企业的姿态更为积极和自信。绍兴县大型纺企天圣控股的副董事长章国伟表示,自己对《规划》的关注点与中小企业不同,“我最关心的是,实施技术改造能否得到政府的相应补贴。”
“大企业是纺织行业的旗帜,众多中小企业则是活力之源。”对于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但不是所有纺织企业都要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要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开发更多的产品,满足各种需求。”
台企量子纺织的副总张孟博说,内地中小纺企不重质量、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已成过去,未来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争取在某小类产品中做到最好,否则,难免被淘汰的结局。
纺织企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规划》并非普惠式的救市方略,而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下,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