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丹专栏:“胸罩战争”帮了英国人的忙
生意社5月14日讯 在英国,平均每个女人拥有10只胸罩,每年用于购买新内衣的开支是83英镑(按今日牌价,相当于863元人民币),有钱人一年甚至能买15000英镑(15.6万元人民币)的内衣———难道买的是镶钻内裤?可是,2005年6月,欧盟开始实行纺织品配额制,对从中国进口的胸罩等三种服装类产品进行限制。三个月后,来自中国的几千万件服装,其中包括三百万件胸罩在欧洲港口搁浅无法靠岸。一时间伦敦一片慌张,早就习惯于中国廉价C罩杯胸罩的女人们害怕会没胸罩可买,得半裸上街了。不出几个月,热闹的蓝水街和邦德街的店铺将空空如也,热爱逛街的人们周末将无街可逛,特别富的人甚至发愁信用卡无处可用了。
这场贸易战被戏称为“胸罩战争”。当年欧盟贸易长官皮特·曼德尔森和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北京为此事进行了长达24小时的激辩,才算让八千万件中国制造的衣服上了岸。
这场战争之所以在英国反应强烈,是因为英国人可以没有牛肉和异形黄瓜吃,却不能没买衣服可买。购物是不分贫富的一种消遣,女人们的手包是Kookai的还是Chloe的不重要,只要样式应季就行。英国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购物。世界第二大连锁超市Tesco24小时连轴转,永远不关门;据统计,网上商店Net-a-port每月新增1500名顾客,平均消费500英镑,购物时间集中在晚上6点到早上10点,也就是说睡觉都在购物。英国甚至有一种药叫Capramil,专治那些不能自拔的购物癖。
自从曼德尔森先生发起这场“胸罩战争”后,英国人的购物习惯不得不发生了变化。买不起“意大利制造”或“法国制造”胸罩的女人们只好减少购买内衣的开支;鞋子破了,人们不再敢顺手扔掉,而是会修修再穿。周末,购物中心不再是唯一的去处了,除了花钱,人们开始考虑其它的消遣方式。比如钓鱼,英国有了“钓鱼周”。
关于这场贸易大战的争论一直没断,很快它可能就会被证明是荒唐的。不过谁也没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这么一来,这场“胸罩战争”也许帮了英国人的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