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生意社5月14日讯 2009年对于中国纺织业而言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拉动纺织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投资实际上已经刹车、消费也在不断减速的过程之中。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
然而,由于产业用纺织品对外贸的依赖较服装等其他行业要小一些,加之终端产品在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得全国非织造布产量增速同比虽有下滑,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多项经济数据保持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非织造布行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67亿元,同比增加8.63%,其中新产品产值2.13亿元,同比减少0.06%;资产合计267.44亿元,同比增加8.96%;实现主营收入49.20亿元,同比增加0.68%;完成利润总额1.56亿元,同比增加5.62%;完成出口交货值8.98亿元,同比增加17.68%;行业整体从业人员7.63万人,同比增加2.93%。
1~2月份全国非织造布产量合计为13.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2.53%,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浙江、黑龙江和天津,江西、湖北出现了负增长。从企业生产经营和赢利状况看,1~2月份非织造布行业毛利率为12.83%,利润率为3.16%,三费比率(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为8.17%,产销率为98.42%。
2009年1~2月份,非织造布产业的投资并没有停止下滑的趋势。非织造布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4.36亿元。施工项目总数为51个,同比减少1.92%,其中新开工项目16个,同比减少20%。截至2月底,已实现竣工项目3个,同比增加50%,占施工项目总数的5.88%。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开局以来,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所受的影响比2008年更为明显,国际市场的情况更为严峻。2009年1~2月,关税税编号第56章、59章中所有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的产品,除絮胎、传动带外,进出口全部出现了负增长。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减少13%,非织造布的进口则减少33%。非织造布进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出口数量减少12.1%;涂层布、帘子布和专门技术用途的纺织品出口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减少。
具竞争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在包括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进入2009年,宏观经济出现一些好转迹象,比如信贷规模扩张、PMI回升、出口退税率的多次提高等,纺织经济出现局部趋稳反弹的情况。
“回暖”趋势是清晰的,然而,“还寒”的现实状况也十分严峻。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订单不足、减停产甚至关闭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国家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尚需时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仍未见底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减负”措施,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有效地解决行业所面临的根本性矛盾。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在目前的状况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企业,比如福建鑫华,该公司具有聚酯瓶回收的涤纶短丝生产、非织造布生产以及后处理能力,且当地的箱包、制鞋行业发达,销售渠道畅通、稳定,因此,该公司在2009年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
产品有较高技术含量企业,比如厦门三维丝,所生产的除尘过滤袋,原料全部是P84(聚酰亚胺)、芳纶、PPS(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企业解决了这些纤维加工中的技术难题,产品质量良好,目前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如湖北环福,该公司用纺粘-复膜法生产的防护衣、保暖毯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畅销,2009年有望达到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
与这些企业相反,那些产品比较单一、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则陷入了发展困境,这样的企业在广东较多,约有10%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而这10%的企业产能只占总产能的5%左右。一般企业的利润率都明显下降。在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企业几乎在零利润的情况下运行。
在贯彻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过程中,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显现得比较明显,比如不同产业间的对接、产品标准和工程要求的统一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扩大内需,还严重地影响到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