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纺织企业在危机中如鱼得水 缘何“逆市飘红”
记者在浙江调查各大纺织产业集群时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纺织行业整体生存艰难,但有近两成的纺织企业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进入了一个快速、超常的发展“机遇期”。分析这些企业逆势上扬的原因,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前练好了应对危机的各种内功。
龙头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在采访中,申洲国际集团、富润控股集团、越美集团、雅戈尔、巴贝领带等一批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领军者告诉记者,在1/3的企业订单下滑三成以上的基本面下,目前仍然能够逆势上扬,甚至在危机中如鱼得水的企业,约占国内纺织企业的20%。浙江纺织业界认为,对于这部分龙头企业来说,眼下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进入了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时期。
首先,一些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有的甚至着手储备、培养人才。由于行业总体上不景气,导致用工减少,珠三角一批外资纺织企业撤资,大量熟练工和管理人才开始往长三角等地转移。义乌的袜业龙头企业浪莎集团年初以来产销两旺,董事长翁荣弟说,以前民工荒,导致企业内部有些岗位与部门没有设立,现在不仅人员补充起来了,还储备了一批人才。
其次,原材料价格企稳,纺织设备价格跌至谷底,技术改造进入最佳时期。由于原油、煤炭、钢材等价格回落企稳,原材料价格低位运行,世界一流的纺织设备价格跌了1/3,在此情形下,也正是从国外购置大型设备、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的大好时机。诸暨生产无缝内衣的美邦针织有限公司今年全年订单已经排满,最近还收购了美国两家竞争对手的商业网络和生产设备,花5000万元引进的设备已经运抵国内。
再次,国家扶持政策使企业运行成本降低。融资成本、财务成本降低,增值税转移,退税率也从去年的11%上调至现在的16%,加之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走出去加大了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大企业利润空间随之放大。申洲集团董事长马建荣说,出口退税上调一个百分点,该公司一年退税六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这家公司去年一年的利润总和。
向“微笑曲线”两个制高点获取效益
按照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品牌营销三者组成的著名“微笑曲线”理论,多数中小纺织出口企业处于加工制造部位,因而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弱。而在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利润高点取得突破的企业,情况恰恰相反。
浙江嵊峰袜业有160多个国家专利,每个专利都开拓出了一片新市场,例如这家公司今年开发的带扣子可以扣起来的袜子,因为不会发生只剩一只袜子的情况,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一家德国公司一口气下了500万美元的订单。去年嵊峰袜业的销售额达到三亿元,今年的目标是五亿元。
诸暨市外经贸局长楼闯说,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行业洗牌加剧,低利润低附加值的单一加工企业受重创,而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基本上不用担心订单。
中国轻纺城管委会主任周如生认为,其实纺织业也可以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意大利一米女装面料布销售15欧元,成本仅五欧元,关键是研发设计融入了高新技术,有国际品牌做支撑。全球最大领带生产企业———巴贝领带公司董事长金耀说,虽然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外知名度还非常有限,中国企业自己建立的营销网络也十分稚嫩,但只要一天不占领这两个“微笑曲线”的制高点,中国纺织业就不可能摆脱“为人做嫁衣”的局面。
寻找经济危机“避风港”
传统的海外纺织消费市场难以启动,贸易壁垒抬头,人民币升值压缩利润空间,中国沿海地区的土地、人工成本飞升,不少纺织企业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不过,在欧美市场受挫之时,转攻中东和非洲的企业已经留下了成功突围的经典案例。
浙江达享控股集团公司在非洲的博茨瓦纳投资260万美元设立了带料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服装和家纺面料,并以博茨瓦纳为据点,拓展到南非、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加纳等国,然后把非洲作为转口贸易基地进军全球市场。从1998年在博茨瓦纳设立第一个贸易窗口,到去年达享集团的全球销售已经达12亿元。今年纺织企业普遍面临困境,达享集团正在博茨瓦纳积极筹建一个总投资5000万美元、占地六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园区,带动国内的纺织企业抱团走出去,建立海外纺织业产业链。在海外建立工厂,不仅仅意味着土地和劳动力的要素得以解决,打开了潜力巨大的新市场,改变了纺织业利润率低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化解了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风险。据了解,仅诸暨市现有的100多家境外贸易机构和10多个境外生产型企业,每年直接带动七个亿的出口。
周如生说,我国外向型企业多年来为海外市场代工,只能算是一半走出去,要彻底走出去,就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规避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