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渠道缺位逼政府牵线买单 [图]
在发展“温州名购”这个渠道上,政府不仅出面搭桥牵线,同时在市场考察以及门店装修中,也大方地掏了腰包。温州市政府将对每“攻”下一个大商场的“温州名品购物中心”以200万元的推广、宣传经费,并给每家入驻的企业补助5万元的专店专柜装修费。
温州亨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小敏毫不掩饰对“温州名购”的认同:“集体化”的道路使市场的资源能更好地集聚起来,成本也会降低,比如从前是10家企业分别考察一个项目,现在是作为一个集体去考察,如果合适的话就会有示范效应,销售的商务成本会大大减少,最少会节约40%。
一损俱损的风险
不善于利用外来力量,是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之一。温州极少利用外资,就一直被业内专家诟病。温州民营企业铺天盖地,但却“小、散、弱”,缺乏核心企业。温州人的创业能力很强,但合作意识欠缺,使进行产业整合和企业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
郑晨爱认为要把温州品牌打出去,首先要把“品牌温州”打出去,因为如果消费者对温州的感觉不高,温州的品牌就走不出去。“先把品牌温州打起来,温州有好东西,然后是什么品牌,如果‘品牌温州’打不响,再去打温州品牌是很难的,人家也不愿意去。”郑晨爱觉得,温州区域品牌在消费市场不是一个零的影响,甚至是负的影响,温州商品假冒伪劣的影子尚存。
郑晨爱因此建议,“温州名购”里面也应有国际化,而且是国际时尚的东西,不管是温州人经销还是代理的或者是采购的产品,都可以将其装进来,提供给消费者,做一个宽泛的“温州名购”的概念。要不然消费者看到推广,还是温州人在推销温州货,可能是很糟糕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副主任何海明和郑晨爱观点一致:温州经济和温州企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必须走“品牌化”之路,并以温州地域特点结成品牌集群,发挥整体力量。
这其实也是温州市政府大力推广“温州名购”的意图。温州市政府希望“温州名购”不仅可以带动温州品牌的发展,最好也能推动“品牌温州”的持续前行。
容纳咨询合伙人高剑锋认为,“温州名购”这种方式尽管听起来很有竞争力,但由于不是单一企业、单一产品的营销,而是一个区域产品的形象代表,由此也带来了一种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说,如果运作得不好,将对温州产品的销售产生更加不良的影响。
再者,政府是前期组织者,商会协会是参与者,长期运营者在哪里?在人人是老板的温州企业里,找一个运营联合平台的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温州人敢于创业的精神也形成了他们“人人都创业,人人都当老板”、“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狭隘思想。这种思想也从一定程度上让温州的商人习惯于只照顾自家的生意。因此,“温州名购”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杨小敏表示,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温州名购”如果没有运营公司,企业出于风险顾虑,会降低参加的积极性。
温州短板
“温州名购”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实现政企联动,和温州市政府近几年和企业打成一片的做法密不可分。温州民间认为,现在温州最难找的是政府领导,最容易找的是企业家,因为政府领导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泡在某个企业里,而处境艰难的企业家往往为及时解决突如其来的燃眉之急而不得不以自己的厂为家。
为进一步加强政企联动,温州市政府甚至向社会公开了40个市直部门近600名机关干部的工作电话、办事服务热线以及行政审批管理中心各办事窗口的电话,这40个市直部门都直接服务企业、群众。
近年来,温州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因素很多,外界比较认同的是资源短缺、人力资源匮乏和产业质量低。温州自古以来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随着温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资源被大量开采利用,进一步加剧了温州资源短缺的局面。
温州也是个“人才弱市”,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受教育程度都表现较差。温州的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资本含量和技术水平低,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度低。
其实,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也影响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和思想观念狭隘。温州经济因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温州人家族经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合作意识不强,用人机制不科学,资金筹集的手段和渠道单一、落后。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温州经济的突围方向不能像苏州一样,走对人才、资源等依存度较高的高科技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