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频遭恶意退货
生意社5月26日讯 中国外贸企业对“退货”一词并不陌生,然而此前遭遇退货大多是因为贸易壁垒,或是因为不熟悉对方市场触犯了一些法律规范,或是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多进口商出现无理由的合同违约:既不向出口商说明违约的原因,也不退单,更不提货”,深圳一家外贸企业的销售经理李晓飞介绍。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中国企业出口遭遇退运的货物总额达2亿多美元,增长率达87.5%,而民营企业遭遇退运的货物总额占同期中国出口退运货物总额比重的44.7%。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状况在第二季度有延续趋势。
“货物都已经运抵港口了,对方却拒绝付清剩下的70%货款,要求退货。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对方并不是没有能力接货,而是以金融危机为借口,希望大幅杀价。我们最后决定,宁可把货物全部运回,也不能被欺诈。”李晓飞讲述了春节后在东欧某国市场上的遭遇。
今年以来,有类似经历的企业不在少数。
深圳森电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超介绍,由于巴西货币大幅贬值,公司出口到巴西的货物也遭到了没有任何理由的拒收,企业被迫把货物全部运回。
退货只是中国出口企业遭遇信用风险的一个缩影,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连从介绍,以退货、撤单、款项回收困难、恶意破产逃避债务等形式出现的各种出口信用风险问题正在加大,“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报损的此类案件数量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当地邮局可订阅和金额均同比增长3倍”,他说。
浙江某公司向西班牙客户出口一批鞋,货款已全部收到,客户却不提货。由于无法联系到客户,货物一直存放在港口,出口商垫付的海运费和港杂费至今无法收回。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工作人员张华介绍,目前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国外进口商库存增加,资金紧张。部分欧美客户为避免更大损失,以各种借口不执行合同,要求退运货物或撤消订单,令不少中国外贸企业遭受损失。
“这里所谓的各种借口包括:借口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验收不合格;或是把验收条款进行更改或提高;或把合同中暗藏的霸王条款激活,拒绝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或是故意拖延验货时间造成信用证过期,拒绝付款后退货;更有甚者,一走了之,无法联系”,张华说。
为了防止出现恶意退货,目前出口企业倾向于在出货前要求买方预付20%至30%、甚至高达50%的订金。
不过,黄俊超认为,即便是这样,也不可麻痹大意。森电电子去年接了一家东欧老客户的大单,已经收取对方20%订金,却仍遭遇无端退货。
业内专家建议,出口企业在接单时,需要对老客户和大客户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查;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所有国家,还需要对进口国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包括从前信用较好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客户;应根据进口商资信能力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托收方式,尽量选择即期付款方式,或者增加代收行担保,积极防范托收结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