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增速首超城市 预示服装内销市场出现“拐点”
生意社6月2日讯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增长16.7%。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增长17.0%。至此,农村消费增速,已累计4个月超过城市。
从最新公布的多个消费方面的数据来看,或平或跌,难言改观。
一方面,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2个月实现增速提升,而累计看,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1.2亿元,同比增长15.0%,与1-3月份持平,有结束自去年9月份以来增速持续下滑趋势的迹象。
另一方面,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再次双双“告负”,这是自今年2月份以来,CPI、PPI同比增幅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表明消费意愿萎缩,如何扩大内需仍然是当务之急。
而从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看,由于出口、投资均出现持续下降现象,而唯有消费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虽然增速相比上年已显著放缓,但依然是中国纺织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结合到农村消费而言,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回忆过去,穿新衣、戴新帽是过年时的一件大事,买新衣服基本是办年货时的一项重要支出,很多人都穿过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很多家庭的持家守则。
而近年来,农村服装消费市场与城市服装消费市场同步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样印证了服装内销市场持续降温的趋势,4月份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市场服装销售额增幅仅为14.0%,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7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几年以来同期的一个低点。
进一步分析发现,剔除传统双节因素影响后,今年国内服装市场销售转淡的背后是零售额和平均价格增幅双双告跌,这一现象在中低端商场和批发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知道,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关键因素是其消费能力(对应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意愿(长期对应于边际消费倾向,短期对应于消费者信心指数)。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1622元,同比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与去年同期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此外,消费者信心、预期、满意指数自2008年5月以来一路下滑,至今仍未企稳。
上述一系列因素直接致使今年国内服装销售“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据测算,今年1-4月服装内需的实际增长幅度约在10.08%左右,较2008年回落了4.62个百分点。
在出口疲软,内销市场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政府应积极利用好财政政策,像家电下乡那样,撬动农村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
毕竟,城市消费的市场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大量的纺织企业全部集中在此,势必导致恶性价格战,比较而言,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则是十分巨大的,所缺少的恰恰正是有力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今年初以来出现历史罕见的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的现象,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包括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支持。
当然,业界应该注意的是,在农村,乡镇的一些服装店生意相对较为清淡。这并不是因为农村服装市场需求少、购买力弱,而是因为这些服装店没有满足农民对服装消费的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接触外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服装的品位和品牌。但目前农村一些服装店仍以经营化纤面料的低档服装为主,款式陈旧、做工粗糙,很难满足农村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
实际上,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者对衣着的需求已由耐穿、抗寒向求新、求美、求高档方面转变,衣着消费开始趋于休闲化、时装化、城市化。
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农村服装市场将进入销售增长期。而农村消费增速超过城市也无不预示着服装内销市场“拐点”的出现,未来农村消费必将接过投资和外需增长领跑的大旗,成为拉动中国纺织经济增长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