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纳米材料内衣应谨慎
纺织产业有一个名词——功能性纤维,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纤维所固有的性能,能满足特殊需求的纤维,如抗菌、除臭、抗紫外线辐射、抗静电、防微波等纤维。纳米颗粒恰恰就具备这些功能,通过把具有这些特殊功能的纳米颗粒与纺织原料复合,就可以开发出这些功能性纤维。正因为这些神奇功效,纳米材料和技术在航空航天的纺织材料及军事服装等特种纺织材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然而,我们目前市面上所能看到的纳米服装仅仅是简单地把纳米材料加入产品或用纳米技术后处理,实际上,并不是把纳米材料掺和到产品中就一定有效用。纳米产品的功效与许多技术指标相关,到底有没有功效,要有专业机构的检测和验证。实际生活中尽管纳米纺织品不断问世,但相关基础研究却十分薄弱。例如,纳米颗粒在纺织品上的附着率究竟有多少、牢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测定方法。当纳米材料在溶液里是纳米级材料时,通过处理后粘着在衣物上时还会是纳米级的吗?加热之后会不会因纳米材料本身强烈的团聚作用而丧失其原本纳米级材料的特性呢?因此,纳米纺织品的质量很难保证。
判断一个产品,关键是看性能的升级。如果用纳米技术提高了产品性能,那就体现了纳米技术的作用;如果纳米服装没有具备其应该具有的特殊功效,即使添加了再多的纳米颗粒,贴上再多纳米的标签也没有价值。我们目前还缺乏纳米服装的相关标准和监管,消费者在选购纳米服装时,要擦亮眼睛研究,理性选择。
日常应用的纳米材料
大都是安全的
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片面地认为纳米科技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益处。随着纳米安全性研究的进展,纳米材料潜在的负面效应已日益受到关注。纳米服装的安全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纳米服装是否真的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有毒,对健康危害极大呢?
消费者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国内外一些初步研究表明,其生物学效应中的确存在一些负效应。
纳米颗粒引起健康危害主要来自颗粒本身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具有穿透细胞组织、较强氧化能力和表面积大可以增加化学反应和吸附有害物质等。纳米服装中的这些物质可以直接和皮肤、黏膜接触,因此,应考虑纳米材料可否通过黏膜接触进入体内而引起健康危害。毒理学实验表明,10~50nm大小颗粒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其他器官,包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因此,人体任何部位暴露面(包括皮肤)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纳米颗粒。
现在尚不知道碳纳米颗粒进入大脑并堆积起来会产生何种影响,因此人们猜测纳米材料可能会比较容易地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血睾屏障对精子生成过程和精子形态以及精子活力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对胚胎早期的组织分化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这些忧虑虽然仅是根据纳米材料的特性所做的推测,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对这些推测进行否定。另外,目前纳米的毒理学研究还很初步,研究数据还很有限。正因如此,很容易使人们误认为所有的纳米材料都有很大的毒性。要消除这种误解,得到准确、客观、负责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毒理学实验和安全性评价。
2004年7月29日,英国公布了题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报告。报告认为,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但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纳米技术能够健康安全地发展。目前能够实际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都是安全的。我们不应该认为高科技是万能的,同样也不能认为高科技是洪水猛兽。
实际上,毒理学认为所有物质对人体都有潜在毒性,关键在其剂量大小和接触途径。在评估纳米服装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时,我们需要了解人体可能接触到的纳米材料的浓度,即暴露程度,以及人们接触到纳米材料的途径。只要纳米服装在上市时做好了各项安全评价,我们就可以放心选购。
小贴士
如何选购纳米纺织品?
消费者在鱼目混珠的纳米服装产品中,要注意鉴别,理性选择。一方面要选择对纳米服装中采用的纳米材料或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的大品牌商家,避免买到假冒的纳米服装;另一方面因纳米服装的穿着过程中,皮肤是最主要的接触途径,因此,应谨慎选择纳米内衣;再者,为避免服装中的化学品危害,新衣服要洗后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