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企业如何创建自主品牌
生意社6月9日讯 成就自己的品牌一直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梦想,也是中国服装企业和企业家们梦寐以求和关注的焦点。但是,反观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服装企业总裁,他的工厂可能很大,可是一谈到建设品牌,总是感慨万千“做服装难,做服装品牌更难”。既然一个品牌的竞争力,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不得不深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个服装产业,为中国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谋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透过现状看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市场在经过质量、价格等的多轮竞争后,已经全面进入了品牌竞争的阶段。然而,纵观国内外现行局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服装品牌发展形势喜忧参半。
从历史宏观来看,1884年Marks&Spencer在英国成就品牌,为全球第一次经济腾飞写下注脚;1969年Gap在美国开拓大众休闲市场,顺应了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消费需求;1996年,Uniqlo在日本悄然崛起,是新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转移的显在诠释。经济资源同其他生态资源一样,在不断地消耗与转移,“日升日落”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常态。中国巨大的市场潜能和惊人的发展速度,使世人有理由把目光聚焦东方,使它成为下一个太阳升起的地方。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度已将各国的服装品牌带入一个前所未遇的生态世界,中国的本土优势、资源优势正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转化,多年来“中国制造”的积累已经为“中国创造”的应运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方的这个生产大国已经准备好在新一轮的生态变迁中实现崛起。
从现实微观来看,中国服装产业30年来的勤恳耕耘,整个生产流程似乎都已经做到了“万事具备”。原材料方面,我们应该感谢祖国的地大物博,原材料对于我们从来不是问题;制造能力则更无需多言,前不久Burberry正式关闭了其在英国威尔斯地区的工厂,开始向中国移动;物流方面,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海陆空物流体系,保证了对于服装产业非常重要的速度条件;再来就是设计,不可讳言,中国的设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但是从谢锋的惊艳巴黎到观看完思凡女装发布后德国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主席Schwartze的登门造访,从全球产业地图的宏观来看,东方设计也开始悄然崛起。除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服装企业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三次洗牌,打造了许多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并且有很多本土品牌的风头超过了进口品牌,开始在中国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取得了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无论是雅戈尔的圈地运动,还是杉杉的品牌多元化发展,或是七匹狼的体育营销以及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虚拟经营,白领的体验营销等,无疑都证明品牌将在行业中掀起新的一轮革命,我们也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似乎已经铺就。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我们看到中国服装品牌建设所取得宏观、微观优势时,我们却可以用“夜路”来形容目前我们服企品牌走向世界的状态。
首先,从中国本土品牌自身角度来看,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虽然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仅有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如杉杉、雅戈尔、波司登等知名品牌,虽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但从总体来说,其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二十年来,在世界时尚百强榜上无一上榜。更可悲的是,很多对于现阶段销售还不错的企业开始自以为天下无敌,眼光还放在国内品牌的初级竞争中,对国外品牌的发展,创新模式认知模糊,对于未来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品牌的搏弈中越来越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