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率第七次上调 累积效应能否显现?
促出口仍不忘结构调整
8日,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从内容上看,农产品和机电产品提高退税率较多,达到15%或17%;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提高到15%,而高能耗的钢铁产品提高较少,仅是9%,这表明这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仍然是有选择的,政府希望能区别对待,以体现调整结构目的。
刘尚希也表示,“这次调整是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了不同的调整幅度。对于不利于发展方式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例如’两高一资’产品,并没有采取鼓励的措施。所以这次出口退率的调整是把稳定外贸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考虑,不是单纯地刺激出口。”
“这次调整,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还是希望达到这几点目标。”梅新育向记者解释说,首先是保就业,这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退税率的目的,同时借此加快淘汰我们的海外竞争对手;其次是,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所以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退税率最高,钢铁退税率低。
“此外,避免负面溢出效应。”梅新育认为,目前盲目刺激钢铁生产不仅对环境、产业重组都有负面影响,对我们铁矿石谈判也不利。
对于业内担心的出口退税率一再上调可能延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认为,政府上调出口退税率主动性较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适时选择,现在稳定就业和保持增长是当务之急。等形势好转,政府会根据变化对出口产品再进行调整。
退税累积效应能否显现?
虽然商务部将出口退税调整看成是挽救外贸企业的一个杀手锏,但是,很多专家却很不看好,他们认为,出口退税能够带来的利好效应已经很微弱了,政府不应该再出此招。
梅新育指出,一旦我们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外商就会压价,我们企业为了保订单,一般都会作出一些妥协,将一部分退税优惠给客商。“企业恶意降价竞争,国家的税款,反倒补贴了外国企业。”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外贸企业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整体的需求在下降,这并不是我们靠出口退税就能解决的。而在企业人士看来,“退税政策只能惠及一时的困难,长远来看,最发愁的仍然是订单。”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并未根本扭转中国出口增幅下滑的局面,但政府承担的出口退税额却显著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总额下降近两成,出口退税额同比却增长了29。7%,占同期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3%。
“没有哪次危机来临时,政府能挽救所有企业。”梅新育告诉记者,“出口退税这个工具本身副作用就不小,效果有局限,现在空间也没多少了。所以我反对继续调整。”正是因为看到了出口退税所带来的副作用,梅新育认为,国家不该继续调整出口退税率。
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也认为,频繁的政策调整,即使是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样表面对出口商有利的措施,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比收益大得多的调整成本。
他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要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七次调整】
2009年6月1日起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上调
2009年4月1日起提高轻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2009年2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08年12月1日起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
2008年11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等商品出口退税率
2008年8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等商品出口退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