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成就前所未有
只有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老百姓才会欢迎,如果是物差价廉,人家会不屑一顾。我最近看到我们驻外记者的两篇报道很有说服力。一个拉美国家的居民感谢中国的产品,使他提前进入中产阶级,他花不多的钱,有电视,世界水平的电视,世界水平的纺织品、服装,他什么都有了。还有一个报道说我们的产品原来是在地摊市场上摆着,人家不屑一顾,过不久一看质量非常好,价格又便宜,因此对中国产品有了新的认识。我到莫斯科去,原来的边境贸易把我们的牌子给倒了,但现在俄罗斯人很认中国货,他们喜欢西方的品牌,买回去一看是中国制造,让他们改变了对中国产品的看法。这说明我们出口结构不是以低档为主,我们已经进入到中高档市场,而且是相当可观的数量才引起别人所谓的威胁,这恰恰是我们产业竞争力的表现。
说到设限,美国21个品种,欧盟10个品种,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可以肯定地说,有影响。这个影响也是不小的,有些企业被迫关门,被欧盟设限的10个产品,10月份当月出口只有0.36亿美元,而前九个月的平均值是3.4亿美元,因为封关了。对美出口的一些产品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但由于我们有相当多的产品提高了档次,由于我们整个产业链和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才有了我们2005年1-10月份22%的出口增长率。
科技创新显实力
2005年的表现,科技进步取得了成效,创新能力明显的提高。十五期间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五年间我们共进口了国外先进设备172亿美元,占我们设备投资的50%左右。如果说2000年的时候纺织业是3400多万锭的生产能力,现在是7000万锭,本质上看是数字在提高,但这种增长是奔着先进生产力来的,不是简单扩大规模。纺织机械行业的进步是武装我们新时期纺织工业的重要基础,现在我们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已经从2000年的1/3不到,提升到当前的50%。
我们开发创新的能力也在明显提高,现在的骨干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和专利。像上海的中大,98年建厂,现在有100多项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我国纺织机械制造技术也在大幅度提高,同样功能的设备,国产价格只是进口价的1/3。特别突出的是,化纤行业有了自己先进的技术,象年产15万吨到20万吨的国产聚酯成套装置,不仅规模达到了世界水平,产品质量也达到了世界水平,而投资只有八五、九五期间的1/6到1/10。我们不要简单看由于石油涨价化纤效益受到影响,更应该看到,化纤产业是纺织全行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谈什么差别化?没有化纤产业的大规模扩张,哪儿有纺织资源环境的稳定?我们现在化纤资源占纺织资源的65%,我们要感谢这些企业。世界棉花产量增长速度是很低的,基本属于徘徊状态,人均纤维消费的增长,化纤是主要的。市场总是波动的,化纤行业遇到困难不是第一次了,过去也遇到过,不必恐慌。特别是随着一些新项目的投产,明年以后PTA国内供应将明显改善,受制于人的炒作和垄断将大为改观。化纤是纺织工业的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结构调整见成效
经过九五期间的大规模调整,我们忍痛敲掉了1000万落后棉纺锭,国有企业下岗120万职工,在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扶持支持下,胜利地渡过了这次大规模的调整。并为我们大规模的技术提升、为运用更先进的纺织机械装备打下了基础。正因为一批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才有我们今天的轻装上阵。十五期间,技术改造和体制的改革,使纺织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纺织消费除了衣着增长以外,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都大幅度地提高。
在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棉、毛、化纤、丝绸外,现在麻纤维、特种纤维、化学差别化纤维都有很大的增长,有一大批研究成果正在等待产业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储备。国有经济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资产多元化取得了明显成效,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市场配制资源,使资源大量地向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这就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带,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占到全国比重的进一步提高。而中部的崛起和西部的开发,正在促进东中西互补依存的产业链。
就行业结构来看,非国有经济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80.5%,上升到2005年10月的95.6%,销售收入上升到90.5%,出口交货值从81%上升到93.6%。在非国有企业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占到将近35%。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化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