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装产业的“抗压”与“提升”
生意社6月12日讯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没有了“保留项目”服装静态展,“展会”的概念被大大淡化。2009年的常熟服装节,似乎更希望借助“文化节”的风雅格调,以实现对“常熟”城市品牌及历史文化底蕴的高调标榜。
“以往静态展的功能主要在于品牌形象的推广,现在看来,随着常熟服装城中品牌旗舰店和生活方式店的成熟,已足以承载品牌展示、商贸洽谈的功能。”常熟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对记者这样解释本届“常熟服装节”的“非典型”意味。在他看来,常熟服装城已经成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展会。这同样是一个产业集群自我推介的成熟形式。
另一个潜在信号则是,作为中国服装产业的“制造重镇”,常熟服装产业担当“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核尚欠“文化火候”,服装节与“文化节”的首度“捆绑推广”,多少蕴藏着几分常熟服装品牌“集体寻根”的意味。
不难看到,在“务实”与“务虚”之间懂得理性思辨,针对产业和商业渠道进行双重优化,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优质蜕变已经有了清晰、可行的思路。
常熟服装产业的“抗压”与“提升”
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齐步往上走的品牌群落、产业与商业的共赢局面,似乎要令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春天来得更早一些。
对于常熟服装产业而言,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归无忌向记者透露,去年,常熟省服装协会与市统计局、经贸委等6个部门针对市122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联合调研。调研的数据显示,2008年,常熟服装行业较2007年的“利税增长幅度较大”。
也许,情况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糟糕。这首先取决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对外向型经济拉动增长的依赖程度。
归无忌介绍道,常熟服装产业中有10%的企业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外贸型企业,专门从事外贸业务。30%~40%企业的生产业务针对国内市场为主,但也会在相对空闲的季节接一些外贸订单,这部分外贸订单仍然属于企业生产计划中的“辅助型业务”;50%~60%的企业则纯粹针对内销市场,由此看来,常熟本地企业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制约因素并不是很大。
“但这并非意味着常熟服装产业并没有受到显著的冲击。”归无忌同时表示,“今年年初的统计显示,常熟纺织服装企业的外贸出口额几乎减少了20%;另外,外贸企业争相进行内贸转型,也给原本已经竞争激烈的内销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再者,用工在减少,购买力在下降,消费需求也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