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上调出口退税率能挽救出口吗
频繁上调出口退税率对挽救出口下滑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出口贸易政策调整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让低效益的企业死掉,高效益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
生意社6月15日讯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称,从今年6月1日起,再次提高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这是我国今年内第三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也是自去年8月以来第七次上调。根据公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箱包、鞋帽、伞、毛发制品、玩具、家具等,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等。
过去10个月里,我国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调整之频繁,较为少见。究其原因,是5月以来,商务部频频收到来自出口大省和各商会协会的上书,建议再一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纺织、机电、玩具和钢铁等领域。现在看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现在压力都非常大。根据现在的出口退税制度,退返企业的出口税,其中92.5%由国家财政承担,剩下的7.5%由地方财政承担。
然而,尽管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并未扭转出口下滑,反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由于前几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让政府承担的出口退税额显著增长。今年一季度,出口总额下降近两成,出口退税额同比却增长了29.7%,占同期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3%。进入4月,全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环比下降了9.3%,同比增幅降到了11.9%。这反映出出口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通过此次上调退税率,我国综合退税率已上升至13.5%,其中1000多种产品已“触顶”达到17%,距此前坊间热议的“出口全额退税”更近了一步。应当说,在当前外需市场下降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不可能支撑太久,靠上调出口退税率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更何况,出口退税率上调后,外国采购商必然相应降低产品报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补贴外商,出口企业的收益反而会小于外商采购商。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从长远看,出口退税率的适当上调虽然对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对于出口企业的实际影响不大。一方面,造成出口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在内的成本上涨带来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议价能力上不占优势,退税率上调的优惠并不能完全被国内企业所享受。
因此,对于再一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效果的预期不宜过高。实际上,提高出口退税率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付诸实施,有可能引发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情况下,出台外贸政策尤其要谨慎和小心,因为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促进出口的一些政策很容易引发来自欧美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如果我国的贸易伙伴普遍有借类似由头挑起恶性循环式“财税倾销”的倾向,那么频繁上调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来说可能得不偿失。
换一个角度看,由于全球经济下滑、需求锐减的状况一时还看不到改善,出口企业希望在短时间内,外需迅速回暖是不现实的。例如,在此次出口钢铁型材退税中,对出口下滑最为严重的品种,即热轧板卷和中厚板卷进行了调整,统一由原来零退税调整至9%。这种调整无疑对钢材出口将起到促进作用,不过,由于目前北美、欧盟等地区部分制造业的开工率还不到60%,因而对钢材需求并不高。
当然,对出口企业来说,遇到困难时候希望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出口企业也不应把希望都完全寄托在上调出口退税上。当前,优化企业的结构,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仍然是必须苦练的“内功”和必须坚持的追求,也唯有如此,我国出口企业才能在国际需求低迷的冬天里,看到远方的春天。
总之,频繁上调出口退税率对挽救出口下滑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出口贸易政策调整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让低效益的企业死掉,高效益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企业有什么样的市场竞争力,就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低端产品无法出口,就应该放弃,没必要调高这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一些企业死守在低端产品上而不愿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