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价强势的背后----应理性看待当前形势
生意社6月17日讯 从六月初至今,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茧价已从5万出头直直飙升至6万元左右,呈现出了一种“井喷”的态势,而鲜茧收购价格也是随着干茧价格的不断飙升而水涨船高,从10元/斤抬高到了11元/斤以上。尽管茧价的回涨速度已大大超出了此前各方的预计,但从目前看来大家对茧价后期的走势仍然表现得十分的乐观,不少人更是断言茧价完全能突破7万大关,那么就让我们根据当前的形势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桑蚕生产的基本情况。
发种减少蚕茧减产
减产是公认的事实,以干茧主产区广西宜州市为例,今年第一批春蚕的发种量较去年同期相比要减少20%左右。笔者近日致电广西宜州市蚕业办的覃主任,他表示到目前为止,宜州市前四批春蚕的发种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减幅都在20%左右,广西蚕业技术总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广西第四批蚕种发种量没有明显变化。近日来,笔者在当地蚕农家中走访的时候也了解到,由于蚕种站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蚕种站都在积极地提高单张蚕种的产量,所以今年宜州市蚕茧的单产产量较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单张蚕种的产量已由之前的50公斤上升到了65公斤左右,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发种量减少所带来的减产损失。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是非常普遍的。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之前在宜州不少蚕区流行的蚕虫白僵病已基本得到控制,对后期的蚕茧饲养工作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蚕农积极性高涨
由于今年上半年鲜茧收购价格让蚕农比较满意,蚕农的积极性已被重新唤起,不少弃桑阀桑的农户已经开始重新在桑园里栽上桑树,甚至有些村镇已有不少蚕农弃工返乡种桑养蚕,这为下半年蚕茧产量的回升埋下了伏笔。笔者在近日来的走访中也观察到,不少桑园里桑树依旧枝繁叶茂,部分蚕农已表示,其实第五、第六、第七批春蚕并不缺桑叶,虽然这不一定能代表其他地区和总体的情况,但从全国已经陆续开秤收烘的价格来看,20元/公斤的价格水平将会对蚕农种养积极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秋茧产量的恢复已隐约可现。
收烘竞争激烈
在今年上半年减产的大背景下,蚕茧总产量这块蛋体积糕缩小了,但来分食的人还是那么多,尤其是广西,由于下游缫丝厂较少停工停产,产能得以保存,对原料保有一定的需求。在一些蚕茧主产区,一个乡镇上错落分布着几家,甚至十几家茧站,茧站之间、茧站与丝厂之间、丝厂与丝厂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蚕农也已不再是一无所知,蚕农卖茧时往往会同时联系几家茧站,再通过对比后把茧出售给收购价格高的茧站,这也迫使茧站不得不相继抬高收购价格已吸引蚕农前来卖茧,前段时间甚至出现了茧站亏损收茧的情况,鲜茧价格也在茧站之间的竞争中不断地被抬高。值得注意的是,现时的鲜茧收购价绝对值并不过高,与前几年曾出现的8、9万元一吨干茧价格相比,时下20-22元/公斤的鲜茧收购价并不算畸高,只是和去年极低的秋茧收购价比,涨幅很大,达到50%-100%。
在进入第三批蚕虫的饲养之后,由于宜州部分地区开始流行蚕虫白僵病,减产趋势明显。不少茧站在此形势下,一反此前亏损也要迅速售茧的心态,纷纷开始囤货,惜售心理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使得流入市面上的干茧大幅减少,干茧价格在供应减少的情况下也开始了飙升。这是茧站在这一轮大涨行情中所起到的非常明显的作用。
高茧价背后之忧
干茧减产最直接的后续效应就是生丝的减产,在春茧形势逐渐明朗的今天,这种后续效应也逐渐显现。生丝产出的减少也增强了丝厂还价的底气,这也直接助推了丝价的回涨。那么当前的市场是否能消化这么高的茧价和丝价吗?有的人肯定说,“当前的茧价、丝价都是实实在在的成交价,不存在市场无法消化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其实太过片面。我们都还记得去年十月份的那一轮暴跌行情,丝价在极短的时间内硬生生的从17—18万直跌至13—14万,是否是当时出口真的就停滞了吗?其实不然,造成暴跌局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恐慌心理使然。而当前的形势则跟去年下半年非常的相似,难道是当前出口形势真的迅速恢复了吗?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根据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4月,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印度市场的生丝出口量一直比较稳定,但最主要的欧美市场出口形势却依旧疲软,因此客观上丝价并不具备大涨的支撑力,底气尚显不足。所以对于本次丝价及茧价的大涨,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大家从众看多心理使然,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再次温习先贤老子的那句箴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应该更理性、更客观的做出判断,控制价格风险方能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