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亮底牌:谁受伤最大谁率先复苏
生意社6月17日讯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种流行的看法是,美国是风暴的中心,受影响最大,衰退最严重,复苏最困难;而新兴经济体处于风暴的边缘,受牵连小,最容易复苏。但近来有迹象表明,情况正好相反,这次遭打击最严重的是外向型新兴经济体,而美国到有可能率先复苏。针对这一系列新情况,到底该怎么看?如何调整思路与对策,避免进退失据,需要仔细分析。
首先看美国的情况。
据报道,美国财政部本月9日宣布,10家美国银行被允许提前归还68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资金。对这十家金融机构的提前还款行为,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银行偿还救助资金,是金融业复苏的一个积极迹象。而美国财政部也认为,此前,许多银行已成功地从私人投资者那里筹集到了股权资本。一些分析人士更是对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或年底前复苏表示出乐观的预期。
大家知道,去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雷曼公司的倒闭,标志着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延烧而成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影响之大、危害之广,史无前例。为了挽救美国的金融业,避免全球金融体系出现整体崩塌,美国财政部从去年10月起,连续多次向美国的数十家银行注入了上千亿元的救助资金,以帮助它们恢复其应有功能。
本来,金融市场是信心、信用和信息的市场,恢复人们对美国金融业的信心,是需要时间的。但那些痼疾缠身的大银行,原本危机重重,现在居然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化险为夷,而且在前两个月还传出了盈利不菲的消息。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是靠什么灵丹妙药让那些深陷泥潭的大银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起死回生,还赚了那么多钱?又吵着要把钱还给美国财政部呢?
现在,尽管具体细节还不得而知,但是把注资的时间和还钱的时间,与石油期货等市场的暴涨行情,以及股市、汇市等市场的剧烈波动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理解了。要知道,美国的银行家们都是市场高手,他们不会不知道金融市场对咸鱼翻身的意义。正是利用这次危机带来的绝好机会,美国的金融机构实现了历史性的债务脱困与行业洗牌。至于美国的实体经济,不仅有部分指标开始转好,而且在绿色能源等方面美国以龙头自居,也为下一轮增长作好了铺垫。
再看外需依存度偏高的新兴经济体。
以中国为例。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历程中,中国一再被看好,中国经济也确实出现了转暖迹象。但其代价有多高,进程又如何呢?据刚刚公布的5月份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5.9%。其中,出口下降26.4%;进口下降25.2%;1至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这些数据表明,投资、消费与出口的作用力,并非在同一个方向上。
而另据报道,本月1日,中国再次调高了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这是10个月内第七次调整出口退税率。通过这七次调整,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已由11%提高到16%,箱包、鞋帽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5%,其他商品则从5%提高到17%不等。为什么要做如此密集的退税调整呢?显然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巨大冲击有关。
这其中,除了反映外贸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之外,还隐含着一个被发达经济体挟持的无奈事实。以商务部外贸司公布的“中国输欧纺织品类别欧盟海关进口情况(2009年1-3月)”为例,仅在T恤衫这个项目下,今年1-3月,每件均价为2.8美元,同比下跌23. 4%。这是一种什么价格啊?即使以6.8汇率计算,一件T恤也不到20元人民币。这样一种价格,中国工人的利益何在?隐含在商品中的中国资源的价格又何在呢?
从上面列举的数据和例子来看,这场由发达经济体折腾出来的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只是一次账面上的“游戏”,是一次“假摔”,其损失是可以通过虚拟经济的手法再补回来的。而对那些外需依存度偏高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这些经济体损失的不仅有资本,还包括对其经济结构的冲击,对其环境及社会福利的伤害。另外,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还打乱了新兴经济体产业进化的步伐,潜藏着对新兴经济体新一轮遏制的开始。
由此观察,谁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受害者?谁又将率先复苏?而不同经济体在复苏过程中,各自又将付出多少代价?有没有必要付出过大代价?而最后形成的格局又是什么?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否有利?都是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