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裁出五彩生活 裁缝江继明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变迁
一把剪刀下,裁出了不同样式的服装:上世纪50年代初期,裁剪出的是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80年代,裁剪出的是喇叭裤、西装、蝙蝠衫;90年代,人们身上的穿着,则是五彩缤纷……
裁缝江继明一家,就是这段服装变迁史的见证人。
上世纪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最时尚
1949年的服装,和那个年代一样,正好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期:“上等人”紧跟美国潮流,穿着高档料子的西装、礼服;“传统派”穿着长衫;普通老百姓,穿的是短衣,被称为“短衣帮”,衣服破烂不堪。
5月22日,江继明和女儿江燕商讨网络如何和服装相结合。现在制作服装已经用上了电脑。
这一年,是江继明在上海“培罗”西服店当学徒的第三个年头。此后,剪刀、尺子就成了他一辈子吃饭的工具。
“有钱有势的人,对衣服讲究到了极点;一般老百姓,有件衣服穿就不错了,这就是那时的社会。”江继明说。
“新中国成立后,对服装式样没什么特殊限制,但领导人在服装上给人民做了示范。”江继明说,领导人在开国大典上的穿着,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越来越多的人脱下了华丽的服装,穿上了符合新潮流的服装。“中山装、干部装、列宁装、人民装慢慢流行起来。列宁装通常是灰颜色的,双排扣,有一个腰带,开始时不分男女,后来成为女装。”
1951年,学徒江继明终于顺利出师,不久,江继明被分配到一家专门对苏联出口的服装厂工作。“出口的男装,主要是大衣、列宁装;女装主要是布拉吉。”
在这家服装厂里,江继明第一次见到了电动缝纫机。“第一次见到电动缝纫机时,我吓了一跳,只见它‘哒哒哒’几秒钟,一条线就缝好了。”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援华苏联专家,特别是女专家的服装成了当时的潮流,很多女孩子穿花布,布拉吉也慢慢流行起来,中苏之间有了矛盾后,大家就不叫布拉吉,改称连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