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重新布局 7大承接纺织转移热地
湖南蓝山
地理位置: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湘南边陲,毗邻广东连州市,素有“楚尾粤头”之称,南下广州仅290公里,是“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对接地。
基本情况:蓝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出口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近年来,全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480家,其中毛织企业382家,织机4万台(套),用工4万人,年收入5亿多元,利税近亿元,成为全国第三、湖南最大的毛织出口加工基地。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毛针织加工基地”,也是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阵地。
政策优势:从2001年起,蓝山县就以务实的政府支持和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毛纺企业不断前来。除给予一系列“看”得见的优惠政策,如《关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对持“绿卡”企业实行“十不准”规定的通知》等,蓝山县政府还开通“特别快车道”,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保姆式”服务。如免费为企业培训农民工5000余名,组织队伍分赴贵州、四川、江西等地招工近5000名,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等。
产业环境: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香港利黄漂染厂等大型企业落户,以毛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经济环境好了,投资自然热起来。短短几年,“三来一补”毛织加工业在蓝山形成了燎原之势。继广东东莞、浙江桐乡之后,蓝山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
结论:适合毛纺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广西宜州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中部偏西,全市辖16个乡镇210个村(社区),人口62万,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2万亩。全市桑园面积23.5万亩(2006年),养蚕户数达9万户38万人,占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
基本情况:宜州是传统农业大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借“东桑、东丝西移”机遇,当地把桑蚕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大举措之一。
政策优势:成立了由市四家班子领导为主干的蚕业生产指挥部,以及蚕业管理常设机构——蚕业生产办公室。同时,要求各乡、村指定专门的领导及农技人员负责抓桑蚕生产,使全市的桑蚕生产从种、养、收、烘、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序进行,促进了产业稳健发展。
产业环境:自2003年以来,宜州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丝绸城。依托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平台,截至目前,已引进嘉联、茂源、宏祥、荣华、嘉凤等7家缫丝加工企业,现已有5家投产。目标是把宜州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茧丝绸加工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结论:适合丝绸企业转移或作为原料基地。
河南漯河
地理位置: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京广铁路上的重要城市,处于许昌和驻马店之间,距省会郑州140公里。
基本情况: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漯河市,为内陆城区承接沿海纺织工业的产业转移开了个好头。其设在源汇区的节能纺织工业园一经推出,就受到国内外纺织印染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当地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果使用地下热水和棉花秸秆发电,可以节约纺织生产30%的成本,还减少了30%的废气排放。而经过环保工业园的前期管道建设,水可以循环使用,将印染排放的污水分流,减少污水排放,又节约用水成本40%。源汇区节能环保纺织工业园在技术设计上走在了行业的前沿。
政策优势:河南省提出“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目标是“到2010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锭以上”。
产业环境:2007年年底,由香港福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设计及管理,河南宏伟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漯河市在位于澧河以南的沙澧产业集中区内,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1300亩,总投资达20亿元的纺织工业园,这是一个集贸易、纺纱、织布、印染及成衣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纺织工业链条式的产业集群和集散地。
结论:适合香港或内地的印染企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