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鞋企的反思:出口回暖背后的忧虑
这儿举出的只是纺织行业这个劳动密集行业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引出怎样的思考呢?即,在世界经济、金融与贸易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外向型经济究竟还有多少好处可言?它的利弊得失有没有在无形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那种外需依附型发展模式,是否已经走到了头,要不要有大的改变呢?
在一个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比较突出的人口大国,在一个从外向型经济中受惠多年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以人力、资源、环境为代价,迅速积累财富的转型社会,在一个习惯于用所谓“价廉物美”作为竞争手段的经济体,要做这样的反思是很困难的。但形势毕竟发生了变化,如果将相应的利害得失作一番排列,据此对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来一番改造,恐怕是有必要的。
其一,多出口就一定好吗?当劳动力的提升,以及环境、资源代价不能在出口商品中得到反映时,由外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恐怕在不远的将来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解决。其二,价廉物美就一定好吗?当定价机制掌握在别人手上,话语权得不到尊重时,价廉物美只能是一个被剥夺更多剩余价值的代名词。其三,作为“世界工厂”就一定有利吗?当一个经济体的产能,因外需依赖过度而畸形时,这样的产能结构很难是合理的、最优的。
可以比较的利害得失太多了。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对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做一番彻底的反思,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关上外需的大门。在全球化时代,不在内外需两个市场进行经济整合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更优的方式,平衡内外需这两种关系,而这种平衡至少要满足“蚀本的生意不做”这个常识吧。
下面让我们结合实际来看下外贸制鞋企业的状况。
出口加工贸易转暖迹象明显
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在连续下挫四个月后,浙江省的外贸形势终于出现了明显转暖迹象。根据杭州海关最新统计数据,作为浙江省重要外贸产品的鞋类,今年前4个月虽然出口量值双降,但也同时出现了三大亮点:即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出口单价提高和新市场增多。
统计显示,今年1—4月,浙江省出口鞋3.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12.6%,价值11.4亿美元,同比下降2.7%,表明去年开始的出口量和金额双下降格局仍未“止跌回升”。但是仔细一比较,近期浙江省鞋类出口还是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三大亮点:首先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有所增长,前4个月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鞋1086万双,增长9.4%,价值0.9亿美元,增长19.9%。像温州的龙头鞋企奥康公司设立了自用型保税仓库,今年1季度通过加工贸易出口1028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其次,各主要品种的出口单价都出现明显走高态势。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浙江省出口橡胶或塑料制鞋2.3亿双,平均价格为每双3.4美元,同比上涨13.2%;出口纺织面料鞋6647万双,平均价格为每双2.2美元,同比上涨22.9%;出口皮面鞋1894万双,平均价格为每双9.3美元,上涨12.3%。
第三,在出口单价上升的同时,还出现了出口结构趋于优化的现象。统计表明,今年前4个月浙江省对欧盟出口鞋1.1亿双,同比下降14.6%,欧盟继续稳居浙江省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比重已有所下降,而同期浙江省对约旦、安哥拉、澳大利亚和瑞士出口的鞋产品分别达到1757万双、311万双、442万双和609万双,同比增长110%、10.2%、17.0%和43.4%,出口市场结构优化较为明显。
杭州海关统计分析科葛一波认为,虽然浙江鞋出口忧中有喜,但制约浙江鞋出口的三方面因素依然存在。在他看来,首现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浙江鞋出口的主要市场,其消费能力持续萎缩,直接影响出口。
二是汇率因素减弱了价格因素,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比价基本在6.80-6.90上下徘徊,而同期欧元、英镑、澳元以及印度、东南亚、拉美及东欧等国家货币对美元均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上升。
三是贸易壁垒困扰。欧盟于2006年10月起对我国皮鞋实施了为期两年的反倾销措施,但到去年11月,欧盟又宣布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向欧洲出口的情况进行12至15个月的调查,在调查完成后将暂时维持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今年3月,秘鲁又决定对中国进口的CIF价格低于每双5.97美元的纺织面鞋征收每双0.31美元的临时反倾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