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因素决定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将崛起
五、商业环境逐步现代化
我国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的大型城市已初步完成向国际化商业城市的转型。据统计,2006年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84。3%;而截至2007年,北京市营业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共有100家,其中百货商场就有63家。而在上海,以中信泰富、恒隆广场和梅龙镇伊势丹为首的“金三角”购物带,以港汇广场、正大广场为中心的航母级的购物中心等商业区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都为一流品牌的生产、展示和销售创造了优良的商业环境。
六、会展业蓬勃兴盛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到现在,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有4900家专业展览公司,比2004年增加25%;展馆可供展览面积322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11%;在国内共举办3800个展会,比2004年增加6%;出国办展950个项目,比2004年增加26%。2001—2005年的5年中,中国国内展览项目数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出国展览项目数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中国也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到2006年末,中国共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536。58万平方米,其中近2/3为室内展馆,1/3为室外展馆。展览总面积已居世界前列。国内的服装展会,如北京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海的国际时装周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一些国际知名展会,如巴黎的PV展(即第一视觉面料展)也都选择中国作为自己全球巡回的一个站点。这些都为品牌的诞生和作品发布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七、教育业开始接轨国际
国内的高端服装教育也开始与世界接轨,其时尚信息的研究已经与国际同步。如全套引进国外教育模式、大量引进国外专业设计师作为教师、使用全英语国际化授课方式的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从其创立初期就建立了由国外时尚专家组成的信息中心,每年定期对外发布最新的时尚资讯。学院内还成立有时尚文化研究室和世界奢侈品牌研究中心。拥有这样信息平台的时装学院为国内时装产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培养了国内第一批本科学历的制版师。这为品牌的孕育和品牌设计师的发展创造了有益的土壤。
八、学习范本近在眼前
国际知名服装品牌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90年代后期步伐明显加快。资料显示,目前有大约60多个世界顶级服装品牌和500多个世界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立足。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不仅高档服装市场为国际品牌所占据,而且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已开始向中高档服装市场快速渗透。如今,无论是老牌时装品牌如范思哲、纪梵希、阿玛尼、圣罗朗,还是相对年轻的时装品牌如D&G,马克•雅个布等,都能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内找到专卖店。这给民族品牌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让民族品牌们通过实战了解了国际品牌的操作模式,锻炼了其“与狼共舞”的应对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九、四季分明利于服装业发展
我国的各大主要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它们的纬度适中,气候宜人,四季鲜明,不同的季节都有相应匹配的服装类别,保证了对各类服装的需求空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的五大时装之都,它们的纬度也都在30—50度之间,这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保障。
十、民族品牌呼之欲出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爱国热情还仅仅停留在抵制某国产品的层面上的话,那么现在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创造自己的品牌。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设计师就已应国际羊毛局邀请,向全世界发布了1991年的52种流行色和200件套最新款式。
一个民族品牌的出现,除了满足人民心理上对于民族品牌诞生的需求、获得民众的支持外,政府通常都会对民族品牌予以一定的支持,包括在税收、资金、市场准入方面等,其目的自然是希望通过消费本土品牌产品来拉动巨大的内需市场。尤其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加剧,造成来自海外的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内需持续旺盛,内销利润空间超过外销。这就让不少公司出于生存压力,将原先的外线作战逐步转向内线作战。而要在产品上获得更多的收益,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它注入品牌要素,并做大这个品牌的影响力。
以上列出的只是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崛起的众多理由中的主要部分,我们认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诞生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活跃在我们国内市场上的民族品牌。这也为中国服装品牌日后取得国际话语权,成为全球高端品牌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