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商疯炒 国储棉抛储遇挫
为了防止中间商炒作,发改委同时规定,所有纺织企业购买或通过其他交易商代理购买的储备棉只能用于本企业纺纱生产需要,不得转卖,不得用于交易市场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的交割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交割。
然而,让李仁忧心的是,许多中间商正是钻了这个空子,由于拍下后棉花是否自用无从查起,很多流通企业也通过纺织企业竞拍,事实上是通过他们收购指标,并不立刻将拍得的棉花转让,而是再囤积起来,再度把价格炒起来。
记者通过洪学文辗转联系到一位囤货商,他说:“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全国,这样的中间商无以计数,收购商、囤货商、加工商等多环节都在参与,每个环节都要挣钱,棉价岂能不贵。”
当记者问及囤积后的棉花是否能售出时,他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现在低潮已经过去,用棉量又开始上升。”
他继而表示,“目前累计成交的35万吨国储棉,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纺织企业拍得,绝大部分在中间商手中,所以并不担心手中的货转不出去,中小企业现在不接单,难道就会坐以待毙吗?”
对洪学文来说,等待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那位中间商告诉记者:“储备棉抛售过程中的市场反应,让市场中的中间商和抛储过程中的中间商都收回了尽快出手库存棉花的念头,所以说,目前市场上的可供资源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到他们出手的时候,价格可能突破15000元/吨。”
进口棉花:最后“杀手锏”
由于中间商始终打着“保护棉农”的旗子,发改委对这一状况至今无法追溯。
洪学文曾经就此事咨询作为“收储主体”的中储棉,得到的说法是:中储棉只是一个政策执行部门,没有任何政策主导权和利益动机,其职责仅是负责国家储备棉的购进、储存、调运、销售和进出口业务,负责国家储备棉存储安全。
无法获得低价、稳定原料供应的纺织企业转向进口。
安徽瑞博棉花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斌称,目前中国纺织业每月棉花用量约70万~80万吨,除去中间商囤积的,缺口还是很大。根据往年经验,每年10月新棉花才可大批量上市,由此可以预见,如果国家不动用进口配额,10月份前,价格将出现高位期。
近日,关于国家将增发30万吨左右棉花进口配额的消息充斥着市场。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玉琦告诉记者,从成本上讲,国际棉花价格比国内低得多。按照1%的关税和滑准税(亦称滑动税,是对进口税则中的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订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进口棉花到岸价格仍比国内低。目前三级棉价格加上关税后合计不到12000元/吨,比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要低1000元~2000元左右。
王玉琦说,如果抛售储备棉仍达不到降低棉价、稳定市场的目的,国家将在必要时采取特殊措施组织大批量进口棉花,以支持纺织工业的生产和出口。
记者从顾斌处得知,更多企业放弃高价购买储备棉,宁可等着下年度的进口棉配额分配。“发放进口配额的效果将好于抛储。下发进口配额,等于把决定权交给了用棉企业,何时进口,何价进口政府不必操心了。如果配额能及时发放,这些进口棉7月份基本即可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