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业告别"金梭银梭" 迎"无梭时代"(图)
青纺联集团一棉公司副总经理郭顺琪告诉记者,这些梭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国产机器。这些机器清走以后将由80台喷气式无梭机取代,它们所织的布宽幅能达到3.6米。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看到,旁边的车间里,机器已经更换成从比利时进口的喷气式无梭机。在这个车间里,“当当当”的声音已经没有了,而是分贝比较低的“嗤嗤嗤”的声音。
记者看到,喷气式无梭机的体积是梭机的两倍,由气流机所喷的气流来带动纬线,取代了梭子,而且电钮开关取代了手摇操作。跟刘光月一起进厂的纺织女工王凤伟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来到这个无梭车间上车实习。作为值车工,她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就是眼看纬线、耳听机器的声音、手摸生产出来的布有没有瑕疵,这边的噪音比较小。有梭、无梭的工艺变化太大了,以前我在梭机车间时看20台车,生产的布品种都一样,现在只看6台车,但是每个车生产一个品种,而且生产的布比较宽,量也大。”
“不过现在比以前省力多了,出现的故障、产量、机器停了多少次,电脑全部都能显示,而且现在生产的布匹花色多了,看上去很漂亮。”说起这些,王凤伟脸上堆满了笑容。
“无梭机的生产效率能达到有梭机的5倍以上”青纺联集团一棉公司副总经理郭顺琪说,一台无梭织机的运行速度最高可以达到800转,而有梭织机的速度最高为150转左右。而且生产出来的布的档次比较高,细密而且花纹也多。
“无梭化”世界一流
原来只是一幅钢笔画,现在用了喷气式无梭机,就可以做成布制的美丽画轴了,在馆陶路3号的青纺联控股集团的会议室,记者看到两幅这样的装裱画。青纺联集团总经理助理沈晓东告诉记者,无梭时代是与青岛纺织重组进步发展相辅相成的。
“自2006年开始,市政府实施棉纺企业调整重组方案,从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入手,全面提升棉纺企业装备水平和工艺能力。与1998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压减12万纱锭不同,本市近三年来大规模淘汰落后设备,是着眼改革发展和产业升级主动采取的战略行动,为本市纺织产业的重新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青纺联控股集团董事长闫勇说。
作为青岛纺织百年历史的传承主体和改革发展平台,青纺联控股集团的纺纱和织布份额均占全市的90%以上,本市棉纺企业三年调整重组方案实施以来,该集团旗下的棉纺企业已累计淘汰落后有梭织机2702台,淘汰落后纱锭10万锭。
调整前,该集团布机无梭率仅为16.8%、无接头纱比重为68%;调整完成后,该集团形成12万纱锭、620台高档无梭织机的规模,无梭率达到100%,无接头纱达到100%,精梳比重比调整前提高15%,整个集团的装备已达世界一流水平。文/本报记者娄花图/记者陆金星
新闻链接
最后一台梭机进纺织博物馆
“青岛纺织工业从1902年开始兴起,主要有当时的殖民者和国内民族资本家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用梭机的历史是从1916年国棉二厂开始的,然后经过不断的淘汰优化,进入无梭化时代,而全国的无梭化才实现了40%。”青纺联集团总经理助理沈晓东告诉记者。
“最早的梭机叫丰田布机,1511型号,由日本丰田公司生产,宽幅为44寸,直到2006年才全部淘汰。”青纺联集团一棉公司副总经理郭顺琪说,“最后的224台梭机是上世纪80年代国产的梭机,宽幅为75寸。”
梭机退出历史舞台,代表着一个纺织设备传统时代的结束。“我们选了224台中最后一台88号机,它的织轴最大,是最后一台停止运行的机器,将进入正在筹建的纺织博物馆,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青纺联集团总经理助理沈晓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