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茧丝:珙县产茧191.8万担 同比增长5.2%
生意社7月9日讯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茧丝绸市场下滑的严峻挑战,珙县蚕业生产同其它行业一样,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困难。为使蚕业特色富民产业渡过难关,持续稳定发展,蚕农持续稳定增收,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全力打好五大战役保证了蚕业生产在全球性的经济动荡中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认清形势,调整发展思路,打好宣传培训战役
2009年是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年。同时又是抗击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年。蚕业生产属外向型企业,涉及到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和县域千家万户生产发展和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没有市场前景就没有产业的支撑,没有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没有产业的活力,没有科技领先就没有产业的品牌效益。为此,县委、县政府于去年底召开蚕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对策办法,确定了“抓宣传,保住桑树基础;抓科技,保住单产质量;抓开发,保住发展激情;抓营销,保住市场份额;抓投入,保住乘势而上;抓创新,保住“三化”(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联动的五抓五保工作思路,并针对新的形势和今后的目标任务,从2009年1月开始,在蚕桑“三冬生产”和今年的春蚕发种期间,开展了蚕业生产的政策大宣传、思想大动员、科技大培训活动。全县共召开各级干部会议20次,参会人员3500人次,召开生产动员大会85次,参会人数1.5万人次,召开各类科技培训会230次,参训人数2.4万人次。通过大宣传、大动员和大培训,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到广大干部和农民,使政策家喻户晓。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狠抓特色富民使群众得实惠。
二、锁定目标,狠抓科技兴蚕,打好春蚕生产战役
蚕业生产是我县特色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的生产目标是:发种10.4万张,比去年增长10%,产茧7.5万担,比去年增长6%,生产销售生丝150吨,生产销售丝棉被3万床,蚕业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比2008年增长28%,群众养蚕增收1000万元。为此,县委、县政府锁定目标,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为落脚点,以科技兴蚕为手段,以实施百万元村为抓手,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打好春蚕生产战役,为实现年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政策大宣传、思想大动员、科技大培训、综合配套技术大推广和新蚕种试验示范,使全县小蚕共育面达到86%,万病一把灰推广面达95%,室外大棚养蚕面达到68%,方格簇养蚕面达到100%;引进彩丝茧发种10张,单产达到46公斤,均价达21元,引进三眠蚕种10张,单产达到38公斤,均价达38元;完成春蚕发种23388张,在全省减发近40%的大环境中,我县仅减发1.33%。春蚕产量达到191.8万担,比去年同期增产5.2%,平均单产41.01公斤,均价17.13元,蚕农收入达到1642.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65万元,同比增长19.5%。群众对春蚕的收购价格和生产服务较为满意,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夏蚕生产积极性,预计夏蚕发种可达2.4万张,同比将增发12%,比今年春蚕将增发6.83%,其中多批次发种可达5000张,参与示范农户可达2500户。
三、科学布局,缓解逗工矛盾,打好多批次发种养蚕战役
在全县6个乡镇41个村多批次养蚕发种3200张,比去年同期增发3050张,参与示范农户达到1550户,同比增加1450户,生产鲜茧2624担,同比增加2501担,平均单产41.8公斤,增加7.8公斤。多批次发种养蚕收入达到231.96万元,参与示范蚕农户平增收1496.5元。最为突出的是:底洞镇多批次养蚕250张,平均单产46.5公斤,总产量230担,收购均价15.8元,加上优质茧奖励每公斤3元,平均价格为18.8元/公斤,张种收入864.80元,其中:楠桥1社发种41合,平均单产49公斤,张种收入达到922.40元,其中李兵多批次养蚕2合种,交售鲜茧131.6公斤,平均单产65.8公斤,收入2474.08元,每张种收入1237.04元;叶志平多批次养蚕1合种,单产64.9公斤,张种收入1220.12元;熊光庆多批次养蚕2合种,单产65.2公斤,张种收入1225.75元;楠桥2社李跃全多批次养蚕1.5合种,交售鲜茧93.4公斤,单产62.3公斤,张种收入1130.61元。孝儿镇多批次发种1800张,生产鲜茧1548担,平均单产43公斤,均价17.68元/公斤(含优质茧奖励),张种收入760.24元。曹云乡多批次发种养蚕350合种,生产鲜茧311.5担,平均单产44.5公斤,张种收入815元。通过示范推广,以点带面,多批次发种养蚕辐射到我县12个乡镇70余个村,3000多户蚕农。许多重点村、重点社、重点蚕农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多季发种养蚕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