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关闭集装箱市场 中国廉价商品入俄遇阻
生意社7月15日讯 “让那些中国人和越南人休息吧!”这是在评论关闭集装箱市场之举时,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嘴里轻描淡写说出的一句话,听起来却那么让人发冷。
对于卢日科夫的言论,俄罗斯媒体评论说,市长的话“太过无情”。
俄中经贸合作中心管理局局长萨纳卡耶夫认为,这句话说得确实不合适,但其实质并没有错。在集装箱市场上的华商,其经营是非法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过失,导致中国那些好商品无法参与竞争,也不能进入俄罗斯市场销售。
莫斯科法院7月8日作出决定,即日起,将关闭集装箱市场3个月。这是否预示着,曾经为俄罗斯轻工业产品匮乏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廉价商品,从此会真的梦断莫斯科?
集装箱市场去留未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轻工业商品极度匮乏,而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为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契机。
华商的前身––那些“国际倒爷”们用自己的勤劳书写了中俄民贸史上的传奇––价格低廉的中国服装、鞋类、日用品等在俄罗斯遍地开花,并最终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辐射中亚和大半个欧洲的中国商品销售网。
但是,从6月份至今,俄罗斯媒体便炒作来自中国的、走私的、有害妇女和儿童健康的危险品,同时也谈论着俄罗斯华商的命运。在CBN记者的随机调查中,除了那些曾经的集装箱市场俄罗斯商户外,对华商遭遇抱有同情心的俄罗斯人并不多,甚至还有一些莫斯科市民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
也有社会人士对华商的遭遇持同情态度。俄罗斯人权机构专家波德拉比涅科就提醒说,受损华商可以向法院递交诉状。他公开指责卢日科夫在“践踏人权”。波德拉比涅科指出,根据俄罗斯宪法,所有在俄罗斯的外国公民,与俄罗斯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如果他们向法院起诉的话,他认为法院会站在华商这一边。
而对于集装箱市场这样的商品集散地存在的利与弊、去与留,俄罗斯当局乃至各界,至今仍然各持己见,也无定论。
支持者认为,像这样的集装箱市场应该保留,因为总有一些低收入群体,他们买不起国有商品。何况俄罗斯轻工业不可能一下子就振兴。首先应当振兴俄罗斯的制造业,然后才可清理市场。
反对者则指出,集装箱市场上的国产份额占20%,正规进口只占38%,其余的都是走私或非法进口。整个行业充斥着来自中国和土耳其的不平等价格竞争,国有产品份额继续减少下去将威胁国家安全。他们建议政府再将进口服装与鞋类关税抬高20%~25%,同时限定中国与土耳其进口来的产品数量至少3年。
有不少专家甚至呼吁,不要蓄意夸大集装箱市场的作用。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校社会经济研究教研室主任季霍诺娃甚至直言:她根本不相信关闭集装箱市场的负面后果会超过其积极作用。
辛酸淘金路
尽管都知道在俄罗斯做生意提心吊胆,但华商仍然是趋之若鹜。因为在俄罗斯赚钱要比在国内容易。不过,每个中国商人几乎都有过胆战心惊的难忘经历。只要攀谈起来,每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华商都能给你讲出一段看似风光背后的辛酸淘金史。
直到今天,这些华商们依然不得不延续“灰色清关”的路子做生意。这种通关方式产生的问题是,清关公司不提供任何商检和报关单据。因此,面对俄罗斯护法机构的查抄,华商往往有苦难言––因为他们拿不出任何完税单据,也无法证明货物的归属。这便给俄罗斯护法机构每次的扣货行动提供了口实。
而在集装箱市场关闭后,当华商们谈起自己的遭遇,令CBN记者感觉,还有不少华商对俄罗斯强力部门的打击和查抄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就是对未来也很盲目,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这一点,尤其值得深思。
集装箱市场的店铺均用旧集装箱改造而成。如果按照面积算的话,这里的租金比美国华(0.05,-0.00,-3.85%)尔街的还要高。一个摊位的月租金加上管理费甚至高达近万美元。据莫斯科北方商会会长关百新估计,集装箱市场未关闭前有2.5万~3万名华商。曾经,全俄罗斯的小企业主约4万人每天光顾集装箱市场。从这里就可以窥见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廉价商品的需求程度。
但是,尽管华商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便宜货,为俄罗斯普通民众带来了便利,但不可否认,在俄罗斯媒体上,华商形象多为负面。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在俄罗斯经营的华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CBN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中国人尽管已在俄罗斯生活或工作多年,却仍然无法融入俄罗斯社会。这除了俄政策法规不尽完善,司法体系依然存在缺陷和漏洞外,中国人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