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国产器材 创新刻不容缓
生意社7月16日讯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器材配件展区的人气远远超过了其他展馆。据主办方介绍,仅E4馆一个馆就有参展企业261家,加上印染、针织、纺纱、织造等其他馆的器材配件展位,本届展会近千家的参展企业中,器材企业数量至少占去了1/4强。
国产器材唱主角
由于器材配件是消耗品,只要企业开工生产就会消耗器材配件,加上现在许多纺织器材企业的产品已经实现了与国内外生产主机的配套,纺织器材需求总体上比较稳定。本届展会上器材企业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本届展会,国产器材产品唱了一回主角。E4馆展出的大多都是国产产品,济南天齐平带、无锡振华纺器、常州航月纺织机件有限公司、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元翔纺织橡胶厂、上海凯利纺织五金有限公司、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悉数登场。湘潭宏大棉麻纺机有限公司FA881A理管机,每小时理管速度可达18000只。无锡三达纺配厂推出的SKN系列空气捻结器,捻接质量可以达到出口无结纱要求。四川成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气动摇架在行业内技术水平处于前列,该公司除了做气动加压以外,还将原有型号细纱机牵伸装置改造作为一项业务,该公司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好多纺织企业用户买不起新设备,我们就为这些企业的老机进行牵伸改造,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设备投入的负担,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纱线质量。”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山东、河南几家企业都对此项改造颇感兴趣。
一些国外器材配件企业同样也携带主打产品或宣传资料进行了展出。意大利雷美福来克斯为纺织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剑带、剑轮等制造配件;德国好使公司带来了精密剪毛刀片;太仓克恩-里伯斯纺织元件有限公司展示了用于针织大圆机、无缝内衣机、横机及袜机的沉降片、连接片、提花片、导针片、针筒插片等各类针织组件。美国卡特远东有限公司、美国霍林沃斯针布有限公司、乌斯特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展会悉数亮相。亮点产品质量上乘
本届展会上展出的器材主要涉及梳理器材、牵伸器材、带类器材等几大类。国产针布、剑杆头等产品的制造质量在逐步提升,与主机配套能力也有所提高,一些亮点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器材开始跨出了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第一步。
器材馆导展专家郭礼成告诉记者,国内器材生产企业在仪器制造方面比以往有了进一步发展,仪器功能更加综合。比如,过去的纺纱测试仪器只能用来测量强力等简单指标,而现在纺纱测试仪器却增加了湿牢度、透气性等测试功能。导展专家刘荣清告诉记者,近几年国产纺织检测仪器进步很快,比如山东莱州电子仪器等公司的产品可以与乌斯特公司产品相媲美,甚至某些功能已经超越了乌斯特公司产品。江苏圣蓝的检测仪器也很有特点。圣蓝公司此次推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产品。他们将其产品商标注册为“龙腾”,一方面要强调走中国特色,走自己的产品设计道路,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产品要逐渐腾飞。本届展会上另外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产品就是上海康信研制的可快速测试马克隆值的KX175-1电子气流仪,其马克隆测量值可以达到世界级精度——±0.05马克隆。
此外,一些器材制造的关键技术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器材部件迈开了国产化的步伐。比如储纬器过去大多依靠进口,如今爱吉尔电子(杭州)有限公司、慈溪市太阳纺织器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能够生产,质量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甚至已经为国外知名企业主机进行了配套。
创新之路还很长
有关专家认为,总体来说,这届展会器材产品依然是大众化产品居多,亮点产品相对较少。他们希望国内器材企业进一步消化吸收国外纺织器材、零配件的先进制造技术,走创新之路。以前国内一些企业主要着重模仿,今后这些企业要在自主替代产品方面多进行攻关,在创新方面多下功夫。
郭礼成认为,现在国内一些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器材产品向高端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总是图便宜,因循以往的经验,这对行业升级是不利的。比如,国产钢丝圈现在的寿命一般为7天,而国外产品一般能用半个月以上;国内企业更换钢丝圈使用人工换,而国外有专门的设备。人工更换停车时间长,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因为钢丝圈存在2天到3天的走熟期,再加上衰退期,真正稳定纺纱的时间很短暂,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纱线也容易出现质量波动。因此,器材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如何提高器材质量是纺织行业的重要目标,改变纺织器材精度不高、耐用度不高的现状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虽然当前先进器材配件的出口数量不小,但是国内器材产品能够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却很少,这与产品制造质量有很大关系。
刘荣清语重心长地说,今后器材企业还要在检测设备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不应该被忽略。国内器材企业应该努力改变当前器材发展大而不强的现状,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必须要进行创新。他强调,现在器材要实现创新,需要有新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