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仍处于震荡阶段 亟待多方面突破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孙瑞哲说。
出口负增长短期难以扭转,内销市场无门可拓,行业两极分化将加剧,亏损态势将加剧——这些显然都已成为纺织服装业当前“不能回避的痛苦”。但对于此的态度,孙瑞哲却破天荒地用了“请享受”这个特殊的词汇。
在孙瑞哲看来,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势在必行,而是不得不“行”。但其中的不得不“行”却也会给更多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在孙瑞哲看来,中国纺织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宏观上而言需要从几个方面去着力:规模必须要保持;通过集成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一站式服务、制造零售商等供应链整合方式缩短流通成本;包括劳动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内需市场健康发展、政策稳定性等竞争性资源必须保持长期稳定性。
而从微观层面来说,纺织企业更应关心设计、成本、渠道。“这三方面是企业当前的生存之本。”
被孙瑞哲放在企业生存要素首要位置的设计实际上已被整个纺织行业所重视。
孙瑞哲透露,目前纺织工业协会就在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升级调整体系措施来帮助企业突围,诸如持续举办十年的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这样的专业赛事在今年最被寄托产业升级的厚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张玮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的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不仅囊括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还有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设计人员报名参与;同时,大赛还将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国纺织花样设计年鉴》,填补国内在花型设计年鉴方面的空白;大赛今年还将与国内专业的创意网站视觉中国进行设计跨界的合作,绍兴县也将作为优秀产业集群地组织当地企业参与大赛,为纺织业挖掘和培养设计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孙瑞哲坦言,诸如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都只是整个行业体系的一个点。
纺织企业还需要不断持续补充、培养设计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力,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与成本、消费做有机结合,这才是纺织业一条永恒的生存之路。
对于成本的结合,孙瑞哲认为,纺织企业需从当前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上着力破局。
孙瑞哲说,当前在一些中心城市,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实际上已经大幅度向零售进行转变。北京大红门、官园、秀水、女人街等服装批发市场现在的零售额已大幅度超过传统的批发。
对此,孙瑞哲分析批发市场“零售得宠”的原委说,“专业批发市场在当前显示出的最大优势是商业成本低,批发市场最直接的商业成本要比传统的百货业低30%~40%以上。”
因此从渠道模式的角度对当前的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零售商业成本的破局考量。
孙瑞哲说,以产品价格做对比,同样品牌的商品,中国百货店的售价往往比国外百货店贵一半。“什么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商业成本。”孙瑞哲说,国外一些百货店,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不仅仅是出租店面,同时还拥有相当比例的自主品牌,这些自主品牌形成了完整的采购链和供应链,从而使其整个商业过程中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实际上,金融危机正使原本不重视国外市场开拓的发达国家百货零售店开始把触角延伸开来。日前,Macy's就在迪拜开发出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个店,并表示要在中国内地开设百货店。但在此前,美国自身商业潜力很发达,消费潜力很大,不想往外走是他们一直的想法。
孙瑞哲指出,金融危机正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甚至产生“消费结构的位移“。“在所谓传统百货打折成风的同时,那些能够降低消费者采购成本的商业模式,如折扣店或者大卖场,其所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中高档的百货连锁,直销和网购的模式也日趋优势凸显,设计外包、采购外包大行其道。”
因此,孙瑞哲对纺织服装企业提出警惕,应当关注当前商业模式的变革,针对当前的主流消费需求灵活应对。“第一要关注新的商业模式,中心城市传统的专业市场;第二,要关注面向中西部的消费,包括这些地方的零售批发市场。在强调品牌提升的同时,纺织产业如何从制造向服务,甚至向直销来延伸,即所谓‘制造零售商’的概念,研究怎么让生产环节的产品,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来直接传递到消费者的手里,这很可能成为纺织业下一步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