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环保关键
生意社7月17日讯 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发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蓝皮书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
从2005年开始刮起“环评风暴”至今,国家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一直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部分项目“未批先建”、部分项目“高调叫停低调开工”、很多地方项目“从未上报”以及地方保护造成“生米熟饭”等问题常常让环保部面临压力。
此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也曾在全球智库会议上对外界表示:“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也绝不宽容污染。”
司法专家吴学安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经济发展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考量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再忽略环境成本。中国经济在发展进程中正“背负”着一个巨大的环境代价,而巨额的环境成本账又让经济发展成果大打了折扣。国家征收环境税,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只有明确地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本核算中,才能真正使得企业对环境负责。
目前,环保部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作为主要手段,对后续企业加以严格控制。据悉,2008年,环保部提高了电力、钢铁和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境容量要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据统计,2008年,环保部对投资总额达473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
但是,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仍未见扭转。
尽管如此,周生贤还是认为,中国的确是在环保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设定了“三个转变”。他认为,应该把应对金融危机看作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环境保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机遇。
今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绿色经济”、“新能源”两个名词迅速窜红大江南北。前者是指环保、节能的经济模式,后者是清洁、环保的能源产业。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下达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内涵。
“政府主导的绿色经济对落后产业的替代效应十分明显。”环保部内部人士表示,除政策引导外,自2008年起,国家先后开始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深化,减轻了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
据了解,绿色信贷旨在釜底抽薪,给环保不合格的企业“断粮”,而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税收则旨在通过经济杠杆,逐步“绞杀”非环保企业及产品。
然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远不是法律层面和经济政策层面能够完全覆盖的。华澜咨询高级咨询顾问毕丛杨表示:“法律仅仅是底线,能否真正与外部环境达成良性关系,这其中还涉及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行业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企业与环境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将成为关键点。现代企业发展更加注重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这种透明化的企业经营发展、沟通方法,将直接提升各方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与信任,使企业通过公开化的自我承诺与约束,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企业关心的环境保护是否会增加成本的问题,报喜鸟集团的董事长吴志泽给予了这样的回答:“环境是公共利益,任何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企业,都想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存。环境保护只会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协会在数百家企业中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推广,社会、经济效益均很明显。“全行业的改善也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综合效益甚至超过了预期。”
据了解,不仅纺织行业,国资委企业、上市公司、金融企业,也将遵循监管部门的意见,在今年首发社会责任报告。我国环境改善阻力重重的局面,或将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普及而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