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集成创新凸显真正价值
生意社7月21日讯 “Fabrics China–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自启动以来,一直跟随着时尚的节奏不断地循环展开。”日前,2009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赛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中,起到的是“纽带”的作用,“大赛在十年前刚启动时思路很简单,但在十年运作之中,我们慢慢体会到大赛真正的价值是倡导一种集成创新,因为面对今后的市场需求,行业企业要想保证快速反应能力,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外界资源进行创新。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中,赛事所涵盖的作品,跟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的产能相比,虽只是沧海一粟,但它恰恰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把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连接起来。”
事实上,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自十年前的创办之日起,就一直以促进和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为自己的使命。十年来,它为行业培养出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市场需求,行业对于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更为加剧,这要求企业从软件和硬件两个系统层面,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也在评审环节中,更加注重面料及花样设计的市场性,以采购商对市场的需求为评审标准之一。
金融危机之下谁能脱颖而出?
从国内行业现状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在产品的设计创新层面上先行一步的企业注定会脱颖而出。这是因为,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链的紧张,以及原料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压力非常大,这便给创新型企业创造了机会。而这种机会就来源于,它们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应该有更具竞争力的基础规模、良好的资金链,以及对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使其能以更合适的价格获得订单。据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介绍,今年上半年以来,行业企业普遍反映订单虽有,但利润比以前更薄了,因此,只有实力相对比较厚的企业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订单现状。而从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上看,大的零售商和优质品牌商,目前呈现出提高采购的集中度的趋势,他们在积极压缩采购成本,因此希望把订单更集中地放在中国能够符合他们需求的供应商手里。这些需求便是质量好,交期有保证,能够跟得上采购商的创新思路这三大要素。
李主任表示,大赛的评选标准和衡量角度一是市场流行性,二是技术创新性。如果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评选标准会与往届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评委们会在评审过程中更多考虑市场经济状况的影响因素。“大赛并非学院派的评委体系,而是三合一的评委体系:致力于趋势研究的评委,致力于技术创新的评委,以及服装品牌与采购商代表这样三个层面的评委。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目前大量的纺织品,还是针对中低端市场的,在整个国际消费金字塔体系中,采购商评委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关注那些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又让人能感觉到它是非常符合流行的产品。举个例子,在已经完成的春季面料评审中,有一个原料成分是100%涤纶的产品,按道理它的原料比较普通,但它的手感在柔软这个评价指标上几乎接近丝绸,在外观的指标上,借助涂料印花工艺使其非常时尚。这种既有一定技术含量,又有设计感,价格平实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 泉州:会企协作推动 纺织产业升级 (11-30 08:14)
- 服装制造业出口日子不好过 微创新尚有大空间 (11-27 08:41)
- 济南纺织服装科技协同创新座谈会召开 (11-27 08:28)
- 佛山: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做强“互联网+纺织” (11-26 08:32)
- 中纺联:力争“十三五”末纺织科技创新“领跑” (11-25 08:24)
- 创新资本 时尚转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引擎 (11-24 08:47)
- 龙峰纺织:“机器换工”引领纺织智能化革命 (11-24 08:30)
- 兰溪:互联网+”助推纺织业转型升级 (11-24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