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服企 首度联手破局信息化难题
生意社7月28日讯 核心提示:利润率持续降低、资金周转不过来、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出口订单持续减少以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让一些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服装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倒闭。
在外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条件下,只有通过解决企业内部问题来突破困境。山东省服装协会秘书长徐广宁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企业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服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建设已成为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于是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工程缺资金、缺人才等难题,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低门槛、低投入使用ERP系统,从而提高全省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山东服装协会出资搭建山东服装行业ERP公共服务平台。
山东是服装大省却不是服装强省。有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互不沟通,各干各的,企业老死不相往来,业务上缺乏上下游的有机关联,信息化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先后在青岛、烟台(包括威海地区)举办了ERP公共服务平台专题培训,有40多家企业参加培训,重要议题就是探讨如何搭建山东省服装行业的ERP公共服务平台,把企业的营销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重新整合为统一高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业务流程,从而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这是山东省服装企业第一次尝试联手合作。如此规模的省级合作在全国服装界也是首次。
山东服装
产业链不完善
一直以来,山东省的服装行业“喝汤”的时间多,吃肉的机会少。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缺少品牌;干的苦赚的钱却少。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卖米”的不管“卖盐”的……
据资料显示,山东省共有大小服装企业数千家,数量众多,可是真正有规模、有名气品牌的企业却少之又少。
为何不能成为服装强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企业之间缺少信息沟通。山东的名牌服装虽少,但服装的上游产品——纺织品却是闻名全国:烟台万华“纽士达”氨纶丝,烟台华润锦纶公司的锦纶丝,南山集团的“南山”牌精纺呢绒、济宁的“如意”、淄博的“兰雁”、滨州的“魏桥”……都是中国名牌。然而,这些纺织品企业却较少生产服装面料;在一些外贸服装加工企业里,常用的纽扣都是从广州、温州、义乌等厂家定制的。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烟台市服装协会会长吴健民曾经感慨,因为烟台本地的纺织业解决不了女装的面料问题,舒朗服饰所需要的面料除了到南方采购外,还得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
换句话说,山东服装没有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条,服装企业的上、下游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这与南方服装行业已经形成了网络状的产业集群大相径庭。有人说,如果南方人有山东服装上、下游的产业优势,精明的商人们恐怕早就把服装纺织行业从头吃到尾了。